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2025年11月26日
謠 言重慶三峽之巔突降“冰雹”?
真相:近日,內容為“11月24日重慶三峽之巔景區突降下起冰雹”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引發關注。經核實,視頻中所出現的并非冰雹,而是固態降水“霰”。霰與冰雹雖同為固態降水,但存在明顯區別:從出現時間來看,冰雹多發生在春夏兩季,霰的出現時間則不固定;從成因上來看,霰由冷空氣活動導致,冰雹則源于強對流天氣;從外觀上來看,霰是不透明的圓錐形或球形顆粒,冰雹則是質地較硬的半透明結晶體。(來源:華龍網)
謠 言沈陽森林動物園一男子用彈弓射老虎?
真相:近日網絡上出現“沈陽一男子動物園內用彈弓射老虎”的相關視頻,引發關注。對此,沈陽森林動物園發布情況說明表示:經核實,網傳“男子用彈弓射老虎”中涉及人員是動物園工作人員,其行為系行業內開展日常管護工作的通用做法,泥彈并未打到動物,僅通過撞擊發聲作為驅趕信號,目的是引導東北虎從室外運動場返回室內館舍。(來源:北京日報、“沈陽森林動物園”微信公眾號)
科 普指甲蓋上起豎紋、白斑是“死亡信號”?這些誤區要認清!
詳情:有人說指甲有豎條紋,意味著腸胃不好;有人說指甲有白斑,是體內有寄生蟲;更有人說,指甲出現異常癥狀,預示著是“死亡信號”......那么,真相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來說清楚。
誤區1:指甲有豎紋,表示消化不好、營養不良。
真相:細小的豎紋大多數人都有,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誤區2:指甲有白斑,是體內寄生蟲在作怪。
真相:指甲上出現白色小斑點,醫學上稱為“點狀白甲”,在正常人群非常常見,多見于指甲,由于微小外傷、輕微磕碰引起,隨著指甲生長會向外移動,直到被修剪掉。
誤區3:指甲出現黑線,一定是癌癥預警。
真相:具體來說,多個指/趾甲出現線狀黑甲常為甲的黑素細胞活化導致,并不需要積極處理;兒童或青年人的單發的線狀黑甲,常為甲母痣或甲黑子,為良性病變,必要時可局部切除;成年人的單發線狀黑甲需要適當引起重視,雖然大多為良性病變,但仍需密切隨訪觀察,面診專科醫師或可借助無創皮膚鏡進行鑒別及定期監測。如發現黑甲出現變化或提示惡性可能,建議盡早就醫明確診斷。
誤區4:指甲月牙越多,表示身體越健康。
真相:月牙數量及大小因人而異,并不能反映健康狀況。
誤區5:指甲周圍出現倒刺,是缺少維生素的表現。
真相:倒刺的醫學名稱為逆剝,多由外部刺激和手部皮膚干燥引起,與維生素缺乏無關。
誤區6:喜歡啃指甲,是因為缺鐵和缺鋅。
真相:啃指甲與缺鐵和缺鋅完全沒有關系,與精神緊張有關。
誤區7:杵狀指代表身體有多種疾病。
真相:這種說法過于絕對,非遺傳性的杵狀指的確預示著身體可能有多種疾病風險,但遺傳性的杵狀指不代表有疾病存在。(來源:“科學辟謠”微信公眾號)
通 報中央網信辦嚴懲一批網絡直播低俗團播賬號
詳情:近期,中央網信辦深入推進“清朗·整治網絡直播打賞亂象”專項行動,針對低俗團播引誘打賞問題,督促網站平臺持續加強團播內容管理,從嚴處置一批頂風作案的違規賬號。現將部分典型案例通報如下:
一、低俗內容吸引打賞。團播賬號“HN-三世煙火”“Top-長安城”“YC-熱舞青春6.0”等,在直播過程中穿著暴露,頻繁做出抖胸、扭動臀部、淋濕衣物展示濕身效果等帶有性暗示、性挑逗的動作,渲染低俗不良氛圍,誘導用戶打賞。相關賬號已依法予以永久禁言或永久封禁直播權限。
二、低俗懲罰誘導打賞。團播賬號“心動女孩”“好多表妹喲”“YZB女團”等,在直播過程中使用抽打腳底板、擊打臀部、成員之間互相電擊等引人不適的懲罰方式,以及發出不雅聲音,誘導用戶通過打賞與主播進行低俗互動。相關賬號已依法予以禁言或永久封禁直播權限。
三、低俗玩法拉票打賞。團播賬號“Vibe-002”“億江南-后宮”“蔚藍海岸”等,在直播過程中采用送禮物排名選妃玩法,刻意展示團播成員禮物金額,通過金額攀比、鏡頭聚焦高排名主播敏感部位等形式,誘導用戶為主播送禮物提高排名。相關賬號已依法予以禁言或永久封禁直播權限。
希望團播賬號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不得發布傳播違法違規和違背公序良俗內容,積極產出更多健康、向上、優質、體現社會價值的好作品,共創良好網絡生態。(來源:“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
關 注 2025年上海網絡辟謠宣傳周啟動 發布《上海網絡辟謠懲處十大案例》
詳情:2025年上海網絡辟謠宣傳周活動近日啟動,并發布《上海網絡辟謠懲處十大案例》。活動由上海網信辦指導,上海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辦。
近年來,上海網信辦攜手相關職能部門,針對網民普遍關切的公共政策、社會民生、災害事故、健康科普等各領域謠言,及時辟謠發聲,還原事實真相,并對惡意造謠傳謠行為依法依規予以懲處。
縱觀《上海網絡辟謠懲處十大案例》,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AI等新技術已成為造謠傳謠主要手段,如某網民利用AI生成并發布“海嘯來襲上海緊急轉移30萬居民”虛假消息、“臺風天LV巨輪旁洪水滾滾”謠言視頻等,對防汛工作造成干擾;二是博流量、逐利益是造謠傳謠主要動機,如某奢侈品回收店經營者為起號引流,自編自導自演所謂“上海老伯撿拾名牌包后索要5萬元”虛假視頻,對城市形象造成惡劣影響;三是相關造謠傳謠人員均已被警方依法予以不同形式的處罰,包括封禁賬號、處以行政拘留、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判處有期徒刑等,為自己的違法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宣傳周期間還將通過線下活動,倡導廣大網民理性上網不造謠,善辨是非不信謠,心有法度不傳謠。抵制網絡謠言,從你我做起。(來源:“網信上海”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