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學子 雙手攢出飛行夢想
歷經五個暑期努力 他的第五代載人飛行器首飛成功
9月12日下午,合肥市肥西縣豐樂鎮橋中村的田野迎來了不一樣的注視:一架重達五六十公斤的飛行器,在19歲大學生李邦華的操控下,緩緩離地。機器的轟鳴攪動了田野的風,讓圍觀的鄉親們屏住了呼吸。
這是李邦華用五個暑期反復試驗、一次次失敗后重建的心血結晶。飛起來的那一刻,他的青春仿佛也有了“飛一樣”的姿態。
田間首飛:轟鳴里的19歲
李邦華是俄羅斯南烏拉爾國立大學的在讀生,獲得過合肥市“市長獎”的他,從小就對飛行器充滿好奇。
暑假回國后,他幾乎將所有時間都投入到這架飛行器的制作中。家里的田間車庫成了他的臨時實驗室:一塊塊航空級鋁合金被切割、焊接;電線和控制器經過一遍遍布線、調試;飛控程序更是多次重寫優化,只為在試飛時確保每一次升降精準平穩。
9月12日下午,合肥肥西縣豐樂鎮橋中村。
稻田邊的土路上,一架形狀奇特的機器安靜地擺放著,它有四個巨大的螺旋槳,支架用鋁合金和碳纖維拼接而成,中間留出一個簡易座艙。與其說是“飛機”,不如說是一個能把人帶離地面的“巨型無人機”。
李邦華蹲在一旁,反復檢查電路連接。
當他握緊遙控器的那一刻,螺旋槳突然轟鳴起來,氣流把地上的灰塵卷起。機器微微顫抖著離開地面,緩緩懸停在半空中。圍觀的親友發出驚呼。
對于這個19歲的少年而言,這是他第五代飛行器的首次正式試飛——也是他整個暑假最重要的一份“作業”。
同學眼里的“萬能修理工”
飛行器升空的那一刻,村民們圍攏過來,有人掏出手機拍視頻,有人忍不住喊“飛起來啦”。
李邦華的額頭滿是汗,呼吸急促。確認之后,他才緩緩地舒了口氣,喃喃說了句:“總算沒白折騰?!?/p>
“折騰”,是他自己對這段經歷的總結。
在李邦華的爺爺李光保的印象里,李邦華從小就對“能動的東西”有著莫名的執念。
他常常偷偷拆開家里的電飯煲、收音機,再用廢舊零件拼出小風扇、小燈泡。
有時失敗了,螺絲擰不回去,但沒多久,他又能把一個“壞掉的”東西修好。
小學高年級時,他已經成了同學眼中的“萬能修理工”。誰的鬧鐘壞了,誰的遙控車不動了,都會被送到他手里。課間,他常趴在桌上擺弄電線,吸引一圈人圍觀。
家人起初并不理解。“整天拆拆裝裝,不好好學習能有什么用?”李邦華的母親陳永歸回憶,但孩子的固執超出了大人預期。李邦華說:“我不喜歡別人否認。只要能做出來,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值?!?/p>
初二就造出“會飛的鳥”
初二那年冬天,他決定嘗試制造“能飛的東西”。
在家里,陳永歸總能第一時間聽到轟鳴聲。那是兒子在院子里反復調試機器的聲音。
“有時候一整天都在外面,不吃不喝,就盯著那堆零件?!彼龘u搖頭,又忍不住笑,“我勸他歇一會,他說‘媽,再給我十分鐘,就十分鐘’,結果常常到天黑還沒回家?!?/p>
陳永歸記得,飛行器第一次能穩穩飛起來的時候,李邦華像個小孩一樣沖進屋里,“媽,它飛了!” 她愣了幾秒,才反應過來。
那一刻,她心里有點酸,也有點熱,“覺得這個孩子啊,有股韌勁。”
“我怕他受傷,可看到他那么認真,也舍不得打擊?!彼f。
他沒有專業教材,只能在貼吧和QQ群里請教陌生人。別人寥寥幾句回復,他就要在筆記本上寫滿可能的推算。失誤不斷:機翼斷裂、電路燒毀、代碼跑不通。他把這些叫作“推倒重來”。
“哪怕只有一個螺旋槳能轉起來,也算成功。”
后來他開始省下零花錢,去城里買零件;用厚厚的本子畫下電路圖;一次次等到母親睡下,才在房間里點亮臺燈,把那些零碎的金屬、塑料拼裝在一起。
第三次試飛時,飛行器剛剛離地幾十厘米,就像一只掙扎的小鳥,失衡摔倒,葉片“嘩啦”一聲全斷。他坐在地上盯著殘骸,眼睛發酸,卻還是一片片地撿起來。
“沒法兒解釋,就是想讓它飛?!崩畎钊A說。
幾個月后,他拼裝出的“BH-2”固定翼無人機終于飛了起來。翼展近4米,外形笨拙,卻在田埂上滑跑后抬頭,離開地面。他追著跑了一段,心跳劇烈。
他能清楚解釋為什么會飛:螺旋槳推動空氣形成流速差,機翼上下產生壓差,于是產生升力;尾翼舵面則幫助維持方向。那一刻,他第一次把筆記里的公式和眼前的飛翔聯系起來。
第五代飛行器:手攢出的“未來感”
進入高中后,他把目標瞄準了更具體的應用。
那是一架可以背著滅火器的小型無人機。李邦華設計了噴射系統,能在火場上空釋放干粉。
測試時,他在田野和工地邊反復試飛:無人機帶著白色粉霧,在半空劃出一條線。
作品拿下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還獲得了合肥市“市長獎”。
但在李邦華看來,真正讓他興奮的,是看到自己的機器能解決現實問題。
2025年春節后,他決定造一架“能載人的”。
這意味著挑戰徹底升級:機身重量、動力系統、座艙結構、穩定性控制,每一個環節都比無人機復雜十倍。
第一步是建模。螺旋槳必須對稱布置,電池艙既要輕巧又要穩固,座艙的重心不能偏。一個微小誤差,就可能導致飛行器在空中直接翻轉。李邦華常常在電腦前對著圖紙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資金也是問題。焊機、碳纖維板、電機、電池......他把歷次獎金全部投進去,還把舊設計賣給創業公司,才湊齊預算。
制造環節幾乎完全是“手攢”。院子里支起焊架,火花迸濺,他戴著護目鏡,父親在旁邊幫他固定材料。電路調試中,他常常因為一個接錯的接口燒毀芯片。
以前的失敗,很多都是因為程序寫得太“死”,飛行器一遇到風就左右搖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一遍遍調整控制算法,讓機器學會在晃動時“自己糾正”。
材料選擇也一樣。木頭太輕,容易散架;鐵太重,飛不起來。他翻遍了淘寶和二手市場,最后鎖定鋁合金和碳纖維。“一塊材料要幾百塊,我就慢慢攢,攢夠了再買?!标愑罋w后來才知道,兒子平常的零花錢全砸進了那些“鐵疙瘩”。
有次測試時,他就把飛行器推到豐樂鎮的田間。螺旋槳轟鳴,灰塵飛起,他示意大家站遠一些,自己咬緊嘴唇。隨著油門推上去,五六十公斤的機體抬升,停在半空。
那天的飛行沒有持續太久。電池電量下降,飛行器緩緩降落,落在松軟的田埂上。
李邦華蹲下身,撫摸那架有些笨拙的“鐵鳥”,像安撫一個小伙伴。村民們圍上來問“多少錢造的”“能不能再飛一回”,他笑著點點頭,眼神卻依舊落在天邊。
一步步把興趣推到極致
李邦華常說:“興趣能一直提醒你去做這件事?!?/p>
但他也清楚困境。資金有限、缺乏專業平臺,“國內有十幾家企業在做載人飛行器,但民間探索還是少數?!?/p>
他關注低空經濟的新聞,也知道這個產業正在成為新的風口。但對他而言,那是更遠的目標。眼下,他只想繼續學習航空航天相關知識,把設計做得更穩、更安全。
“操控盤在我手里,我就能控制飛翔的方向?!边@是他對未來的篤定。
如今,李邦華的“第五代”飛行器還遠未成熟。
它的續航、承載力、穩定性,都與真正的工業級載人飛行器差距不小。
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一個19歲少年的注腳:從廢品堆里的小電機,再到能讓自己坐上去的飛行器,他一步步把興趣推到極致。
李邦華說:“飛起來的那幾秒,我覺得自己也在飛。”或許,這就是青春的重量:明知前路艱難,仍執意要往天空里闖一闖。
合報深一度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晚報-合新聞記者 王書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