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長豐,幸福藏在街頭巷尾的日常里。長豐縣實驗小學門口,“紙飛機”等候區的家長們再無接送時的焦灼;水湖鎮老巷新鋪的瀝青路上,老人們慢步閑談,“雨天不蹚泥”成了最實在的滿足;金明花園鄰里中心內,居民們圍坐下棋,歡聲笑語不斷......
這些群眾身邊的細微變化,正是長豐縣“有溫度的城市更新”寫下的生動注腳。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品質提升,總投資379億元,系統謀劃并啟動62個城市更新項目,以民生為導向,以精細化為路徑,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城市更新這把“金鑰匙”,正以民生為底色,為長豐高質量發展打開更廣闊的空間。2024年,長豐實現千億GDP、千億企業、千億產業、千億鎮、兩千億規上工業產值的“五個千億”戰績。
找到“最大公約數”
——通過“群眾點菜”凝心聚力
讓城市更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首先要打開群眾“心門”。
清晨的長豐縣實驗小學門前,家長們在“紙飛機”造型的等候區有序排隊,孩子們沿著劃定路線列隊走出校門。很難想象,這里曾因校門緊鄰主干道,每到放學就擁堵不堪。“現在接送孩子不用擠在馬路上了,遮陽棚下等一等,安全又舒心。”家長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城市更新的民生溫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更新的根本動力。“城市更新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要找到‘最大公約數’,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變成‘滿意清單’。”長豐縣相關負責人說。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推出“居民參與式更新”機制,實現從“政府端菜”到“群眾點菜”的轉變,真正把“人民城市人民建”落到實處。循著這個思路,長豐用“繡花功夫”破解城市更新中的民生難題。
水湖鎮翰林社區居民黃德勝記憶猶新:“小時候水湖鎮低洼泥濘,雨天上學要蹚過膝蓋深的泥水。”如今,通過“微更新”改造,小街巷鋪上瀝青,排水溝渠重新修整,昔日“糟心路”變身為“暖心路”。金明花園三期的宋奶奶同樣幸福感滿滿,這個建成僅13年的安置小區,曾因管理缺位淪為“問題小區”,改造后不僅外墻翻新、電梯煥新,還增設了老年活動室和電動車充電棚,“小區里下棋、聊天的老人多了,像個大家庭”。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老房子住出了新感覺”,成為群眾口中最樸實的評價。近五年,長豐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3個、背街小巷51條,改造停車場16處,新增停車位1.4萬個、口袋公園6處。
更深刻的變化,在于長豐創新推出“居民參與式更新”,實現了從“政府干、群眾看”到“大家想、一起干”的轉變。人民城市人民建,從“政府端菜”到“群眾點菜”,長豐創新推出“居民參與式更新”,進一步形成“最大公約數”。雙墩鎮龍湖佳苑安置小區建設中,居民全程參與外立面設計、窗戶材質選擇,關鍵節點還能走進工地監督。“連外墻顏色都是我們投票選的,住著格外踏實。”居民高坤榮的話,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寫照。
當“關鍵小事”被一一解決,當群眾從“旁觀者”變為“主人翁”,城市發展便有了最堅實的根基。
抓住“關鍵一招”
——通過“機制創新”暢通難點和堵點
城市更新,難在“破局”。資金從哪來?規劃如何銜接?各方利益怎么協調?這些繞不開的“硬骨頭”,長豐縣委、縣政府抓住改革這一“關鍵一招”,創新體制機制,打通難點,疏通堵點。
2022年7月,北城控股集團注資10億元成立長豐縣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專注城市更新。在該公司,記者看到一張城市更新項目圖,圖中清晰標注著全縣106個城市更新項目的位置、用地性質、配套需求及推進進度。“在北城控股集團的項目管理體系中,‘全周期運營’貫穿始終。”北城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城市更新項目,從規劃設計到后期運維,他們采用“一張圖統籌、全流程管控”的方式,將106個城市更新項目納入長豐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現從土地征收、工程建設到資產運營的無縫銜接。
破解資金難題,是制度創新的“重頭戲”。北城控股集團牽頭,聯合6家銀行組建的77億元城市更新銀團,正為北城片區23平方公里更新單元注入“金融活水”。
“這不是簡單的貸款疊加,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機制創新。”該負責人介紹,銀團融資不僅降低了綜合資金成本近2個百分點,更通過“項目打包+收益平衡”模式,將項目與周邊經營性用地協同開發,實現“肥瘦搭配、以豐補歉”。目前,北城控股集團已累計完成城市更新項目融資近300億元,讓資金保障從“政府獨唱”變為“多方合唱”,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持續的資金支撐。
“制度創新不是紙上條文,而是要讓每個環節都順暢高效。”長豐縣城市更新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規劃統籌、融資創新、利益協調等全鏈條機制突破,該公司致力于把城市更新的“難點”變為高質量發展的“支點”,讓城市更新這把“金鑰匙”真正轉得動、用得活。
提升“引擎驅動力”
——通過“更新升級”為縣域注入新動能
城市更新絕非簡單的“翻新”,更在于“新生”,最終成為激活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水湖鎮城憶咖啡館里,長豐草莓特制拿鐵成了吸客“特色飲品”。“本地年輕人、外地游客、洽談客商都是我們的客戶。”店長傅傳寶邊做咖啡邊說。在城市更新推動下,一家家像城憶咖啡這樣的新業態悄然興起,為老城注入了新鮮活力,也讓居民的生活多了幾分新潮與便利。
下塘鎮的蝶變,更印證了城市更新對產業發展的賦能:莊墓河整治工程將防洪標準提升到新高度,讓沿岸的比亞迪、佳通輪胎等企業告別了“洪水困擾”;老鎮改造同步推進的道路升級、人才公寓建設,讓企業員工的住宿、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環境好了,配套全了,招工引才比以前容易多了。”園區企業負責人的坦言,道出了營商環境改善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縣委、縣政府將城市更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圍繞“千億新能源汽車城”建設目標,系統推進下塘、崗集等重點區域基礎設施提升與環境整治,為企業落地、人才引進提供堅實保障,推動產城融合邁向新高度。如今的下塘,正沿著“千億新能源汽車城”的目標加速奔跑。
而在崗集鎮,城市更新正在為科技創新“鋪路”。“為了給合肥大科學城做好基礎設施配套,我們對合淮路及周邊9條道路進行改造提升,根據現狀情況進行路面改造、側石更換、人行道提升等工程。”在合肥未來大科學城核心區建設工地上,崗集鎮建設辦副主任楊洋介紹,基礎設施的完善正為科創動能加速蓄能。
借由城市更新的東風,長豐在產業迭代中始終占據先機。從水湖鎮的業態新生到下塘鎮的產業升級,從崗集鎮的科創筑基到長豐(雙鳳)經開區培育生物醫藥產業、落地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園,長豐的城市更新始終錨定高質量發展坐標,不僅讓城市面貌煥新,更賦予城市面向未來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這把“金鑰匙”的持續打開,千億長豐正在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城的征程中加速乘風破浪。
■ 本報記者 許蓓蓓 劉靜文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