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學霸”小檔案

朱 詠
桐城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中畢業生
2025年理科高考總分687分
現就讀于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學習經歷篇
在公式推演中破局,于錯題復盤中進階。我的高中理科之路,始于桐城一中實驗室里那盞常亮到深夜的燈。剛入學時,我雖躋身理科重點班,卻總在“中游徘徊”——數學導數壓軸題常因思路局限卡殼,物理電磁復合場問題總忽略臨界條件,化學有機推斷題因對反應機理不熟悉頻頻丟分,生物遺傳計算題更是因步驟疏漏無緣滿分。
那時,北京大學對我而言,只是老師在班會課上提及的“全省前百才能觸及的目標”,是課本里前沿領域的遙遠象征,我甚至不敢在草稿紙角落寫下這個念頭。真正讓我堅定方向的是高三上學期參加的“北大信息學科體驗營”。在營期里,我走進北大實驗室,看到科研人員用代碼操控機器人完成精密動作,聽教授講解 “量子計算與芯片技術”的未來圖景——那些曾讓我頭疼的數學算法、物理原理突然變成了能改變世界的“鑰匙”。
在返程的大巴車上,車窗外掠過桐城的稻田與文廟飛檐,我在筆記本上寫下:“要像桐城派文人鉆研文章那樣,把理科知識琢磨透徹,終有一天要在北大的實驗室里,用代碼與公式實現創新?!?nbsp;
從那天起,我開啟了“靶向突破”的理科攻堅。針對數學壓軸題短板,我把近10年高考數學壓軸題按“函數與導數”“圓錐曲線”“數列不等式”分類,每道題先獨立思考40分鐘,卡殼時也不急于看答案,而是回溯課本里的基礎定理,直到找到“解題突破口”。
物理電磁學曾是我的“噩夢”,尤其是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問題。我用硬紙板制作“磁場軌跡模型”,通過模擬粒子運動軌跡,直觀理解“洛倫茲力提供向心力”的臨界條件;針對實驗題,我整理出“誤差分析清單”,把“游標卡尺零點校準”“電路分壓與限流選擇”等易錯點記在便箋上,貼在實驗報告冊封面,每次做題前先瀏覽一遍,改掉了“憑感覺解題”的習慣。
化學學習中,有機推斷題是我的薄弱項。我結合課本知識梳理“原料預處理→核心反應→產品提純”的邏輯,把“醛基氧化、酯基水解”等反應的斷鍵位置、催化劑要求畫成流程圖,每天早讀前花15分鐘默寫;工業流程題則總結出 “先看題干定目標,再順流程找反應,最后析循環與尾氣”的解題步驟,逐步從 “丟分重災區”變成“得分點”。高三的??计鸱屛蚁萑氲凸?。有一次省級模考,我的理綜成績驟降30分——物理實驗題因未寫“實驗步驟”丟分,生物遺傳題因“基因型書寫不規范”失分,化學選擇題錯了2道基礎題。我躲在教室走廊里,看著遠處的文廟,心里滿是挫敗感。班主任兼物理學科洪老師找到我,他手里拿著我的錯題本:“理科學習就像桐城派寫文章,既要邏輯嚴謹,也要細節打磨。你看這些錯題,大多是‘會做但沒做對’,調整答題習慣就能趕上來?!蹦翘熘螅议_始“精細化復盤”:每道錯題都標注“錯誤類型”,比如物理題旁寫“忘記寫單位”,生物題旁注“遺傳圖解缺比例”;每周日晚上花1小時,統計一周內的高頻錯誤點,下周針對性訓練。
高考前一周,我不再刷新題,而是把三年的錯題本、筆記從頭到尾翻了一遍,在易錯點旁貼滿“注意步驟完整”“單位換算”的提醒。走進考場時,我心里沒有緊張,反而有一種“準備充分,靜待檢驗”的平靜。當查到687分的成績時,手機屏幕上的數字讓我瞬間紅了眼眶——那些在教室亮到深夜的燈、在無數個疲憊夜晚仍堅持復盤的時刻,終于讓我從桐城一中的書桌,走到了北京大學的校門前。
學習經驗篇
理科提分無捷徑,精準方法是核心。回顧高中三年,我最深的體會是:理科成績的提升靠的不是“題海戰術”,而是“精準突破結合高效復盤”。
關于時間管理:拒絕“假努力”,把時間用在“刀刃上”。我從不提倡熬夜學習,高三時每天固定晚上12點前睡覺,早上6點半起床,因為充足的睡眠是保證白天聽課、做題專注力的關鍵。真正讓我拉開差距的,是對碎片時間的利用,午休前20分鐘:做一套理綜選擇題(12 道生物+7道化學+8道物理),既能保持做題手感,又不會因耗時太長影響午休;上下學路上:默念聽理科知識點(如生物的“細胞呼吸過程”、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應用”),以此輔助知識點鞏固。關于心態調整:把“焦慮”轉化為“行動”,用“小進步”積累信心。
高三時,身邊總有同學因“別人刷題比自己多”“排名波動”而焦慮,但我始終堅持“不跟別人比,只跟自己比”:當覺得“學不完”時,我會列一張“已掌握知識點清單”(如數學的“導數應用”、物理的“電磁感應”),看著清單上逐漸增加的條目,清晰感知自己的進步,緩解焦慮。當考試失利時,我會先分析“失分原因”:若是知識點漏洞,當天就找對應章節的基礎題補漏;若是審題失誤,就專門訓練“圈畫題干關鍵詞”的習慣(如在“不正確的是”“至少”等詞下畫橫線);若是計算錯誤,就每天花10分鐘做“速算練習”(如二次函數求解、三角函數值計算),避免重復犯錯。
壓力大時,我會去學校附近的桐城文廟散步,看古柏與碑刻,或是和同學打一場羽毛球,把情緒釋放后再重新投入學習。我知道,理科學習需要“冷靜的大腦”,過度焦慮只會適得其反。
關于學科平衡:不偏科是基礎,優勢學科是“拉分利器”。高中三年,我始終保持“無弱科”的狀態,因為理科總分的競爭力,往往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我在高二發現物理薄弱后,每天花30分鐘做物理中檔題,從“基礎題型”到“綜合題型”逐步突破;同時,我把數學作為優勢學科重點打磨,每天做1道壓軸題,保持“解題手感”。
學習方法篇
分學科突破,理科思維是關鍵。
數學:“抓基礎+練思維”,從“會做”到“做對”?;A題要把課本上的例題和課后題重做一遍,確?!凹稀⒑瘮怠⒘Ⅲw幾何”等基礎模塊無漏洞,如針對“函數單調性”,不僅要會判斷,還要能熟練證明;中檔題要每天做1套“選填+前3道大題”的限時訓練(45分鐘內完成),重點練“解題速度”和“準確率”,避免因“會做但超時”丟分;壓軸題要按“函數導數”“圓錐曲線”分類突破,每道題做完后,不僅要懂 “怎么做”,還要想 “為什么這么做”,并整理出“同類題變形思路”,比如導數題中“恒成立問題轉化為最值問題”的通法;錯題本只記“典型題”(不會做的、易錯的),并標注“錯誤原因”和“解題關鍵步驟”,每周復習1次,避免重復犯錯。
物理:“重模型+析實驗”,從“憑感覺”到“講邏輯”。概念理解不能死記公式,而是搞懂“公式推導過程”,如從“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義;題型突破要針對“力學”“電磁學”兩大模塊,總結常見物理模型,如“板塊模型”“傳送帶模型”“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模型”,并在每個模型旁標注“受力分析方法”和“臨界條件”;實驗題要整理“必考實驗清單”(如“伏安法測電阻”“單擺測重力加速度”),每類實驗都記清“實驗原理、步驟、誤差分析、數據處理”,尤其注意“電路連接方式”“儀器選擇” 等易錯點。
化學:“理規律+記細節”,從“丟分多”到“得分穩”。其中,無機化學按“元素周期表”梳理規律,如“同周期元素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并結合“金屬及其化合物”“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形成知識網絡。有機化學要重點記 “官能團性質”(如醛基能氧化、能還原),并整理“常見有機反應機理”(如取代反應、加成反應的斷鍵位置),推斷題時“先看官能團,再順流程推結構”。
生物:“建體系+抓核心”,從“記不住”到“會應用”。知識體系按“細胞→遺傳→進化→生態”構建框架,如“細胞代謝” 模塊下,梳理“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系”,用流程圖呈現 “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遺傳題要總結“解題步驟”——①判斷遺傳方式(顯隱性、常染色體與性染色體);②寫基因型(注意“顯性純合與雜合”的區分);③算概率(用“棋盤法”或“乘法原理”),并標注“常見陷阱”(如“伴X遺傳的交叉遺傳”)。實驗題要明確“實驗設計的原則”(對照、單一變量、重復),答題時按“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實驗結論”的邏輯書寫,避免“步驟混亂”。
編后語
每一道解不出的題,都是通向未來的臺階;每一次跌倒后的復盤,都是靠近目標的積淀。高中三年,朱詠從一個對理科迷茫的普通學生,成長為走進北大的追夢者,最大的收獲不是687分的高考成績,而是學會了“用理科思維解決問題”——不畏懼難題,不輕視細節,不放棄每一次進步的機會。
他的經驗告訴我們:理科學習沒有“天賦濾鏡”,哪怕現在成績平平,只要找對方法、堅持復盤,每一次錯題都會變成“提分機會”,每一次努力都會讓我們離理想更近一步。
(由朱詠口述,盛龍、記者徐徐整理)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