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我在高鐵上,說話聲音可能比較小,不好意思。”10月21日下午,28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博士楊遠帆剛坐上從合肥開往上海的高鐵,這樣的旅途奔波已成為他生活的日常。
三年來,楊遠帆帶領著一群二十多歲的青年,運用3D建模、計算機視覺、XR等可視化技術,將國家大科學裝置和重大科學成果直觀、生動地展現給公眾,專為中國的“硬核”科學裝置打造看得見、讀得懂的“數字生命”。
目前,該團隊正有條不紊地推進數十個科研項目的可視化制作。
“一粒種子”的萌芽
“決定深耕科學可視化工作,不在某一個受觸動的瞬間,而是多年來的積累與感悟。”說起這些年的經歷,楊遠帆感觸很深。
在校期間,楊遠帆負責運營中國科大本科招生的新媒體賬號,一年內實現賬號漲粉40余萬,部分短視頻播放量超7000萬。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傳播的力量。
2023年,他在中國科大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指導下參與了“IN THE LAB”科學藝術攝影項目,和同學們一起,用鏡頭深入學校的頂尖實驗室。9月,作品在安徽省美術館隆重展出,不到一周,就吸引了近5000名游客。
“沒想到大家對前沿的科技都很感興趣。不過,即使是頂尖學校、前沿實驗室里的成果,對高校內的學生以及廣大的公眾來說,傳播力度也都是不夠的。”他看到了科學家們精彩的故事與外界難以理解的“隔閡”,一顆從事科技傳播的“種子”在他心中萌芽。
早在從事力學博士論文研究過程中,楊遠帆就開始接觸了3D建模、仿真模擬等數字技術,又憑借前期的自媒體經驗,組建起學生團隊,扛起攝像機,在校園賺取了“第一桶金”,并于2022年注冊了公司。
“從學生團隊到正式注冊公司,我們心里也沒底,好在學校的老師一直鼓勵我們,又幫忙聯系了創業多年的師兄們幫我們答疑解惑。”當年9月,團隊入駐合肥市蜀山區“科里科氣”科創驛站,“拎包入駐,一年沒有收取任何租金。”楊遠帆介紹道。此外,當地政府還提供了項目路演、企業報稅、財務培訓等服務。
2024年,團隊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并順利申請到科大硅谷200萬元的初創免息貸款。當年萌發的種子開始在這里生根發芽。
六個月打磨 三十次改版
做出“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核科技”,分幾步?看論文、研究透這項裝置的科學原理,制作文案、繪制分鏡腳本,和動畫師一起與實驗室老師對接,打磨細節,確定可視化呈現形式,最后,三維小組、動畫導演、科學顧問等“齊上陣”,制作、打磨、修改、交付。
“每一個新項目,都像是做一次新研究。”楊遠帆坦言,最具挑戰的項目之一,是去年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合肥先進光源”進行可視化呈現。這一項目的核心工作是“1∶1零件級”的數字建模,光這一環節就花費三個多月的時間。“我們的模型既要能夠體現裝置的整體運行過程,還要實現每一個零件的對照還原,將極宏觀與極微觀相結合。”
建模完成后,最終200多秒的短片,他們反復修改了超過30個版本。光這一個項目,他們就花費了半年時間。
但隨后的一次匯報,讓他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由于裝置尚未建成,封東來院士通過他們的可視化視頻,才看到了這臺大科學裝置未來的全貌。
“他當時的喜悅溢于言表,我們打心底里覺得,值了。”楊遠帆笑著說。
目前,楊遠帆和團隊已將位于合肥的合肥先進光源(HALF)、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以及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等全國的大科學裝置轉化成可視化作品,累計講述了40多位院士的科研故事,生動展示了國家20余座大科學裝置、大科研設備的核心科研成果。
讓“人造太陽”觸手可及
這支年輕的團隊本身就是一個奇妙的化學反應池:聯合創始人王達開,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既掌握計算機等技術,又精通電影、動畫等藝術理論,是文理交叉的多面手;ITPA(國際托卡馬克物理組織)中方成員之一的中國科大劉子奚副教授,是一位發表了50多篇論文的硬核物理學家,作為團隊的專家顧問,為項目的專業、準確保駕護航;來自馬達加斯加的中國科大留學生Sahaza Delis,是團隊的科學藝術攝影師,擁有極高的審美水平......
在這群年輕人的不斷探索下,團隊技術已歷經三次迭代,從傳統的4K科普視頻起步,如今已發展到最新的XR交互系統。
“我們完成的‘人造太陽’核聚變裝置的數字模型,只需要戴上XR設備,就可以實現凌空拆解,內部的功能模塊可以直觀呈現,運行原理也一目了然。”楊遠帆說。這意味著,楊遠帆團隊建造的數字模型不僅可以助力科技傳播,也能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設備運營狀態,推進科學研究工作。
高鐵仍在疾馳,載著楊遠帆和他的夢想奔赴下一個目的地。“將中國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用最美的方式向世界傳播,這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楊遠帆說。(見習記者 陳 璐)

楊遠帆(中)與團隊成員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