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蕪湖經開區是安徽省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銀湖、鳳鳴湖、蜻蜓湖三個湖泊點綴其間,宛如一串美麗的翡翠項鏈。然而,長期以來,作為老工業區,這里工廠林立,沿湖羅布著29家制造業工廠,工業圍湖、桿線穿湖、交通擁堵成為老工業地帶的典型“地貌”。
2023年,蕪湖市啟動“三湖”片區更新改造,這片“鐵銹地帶”迎來煥新蝶變。最近,記者在這里看到,新建的環湖大道剛剛通車,驅車沿湖而行,碧水、綠地與新建的樓宇拉開了天際線,一座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呼之欲出。
城市發展的關鍵在創新、基礎在產業。蕪湖市以城市更新帶動產業創新,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深化。
蕪湖經開區公用事業和管理處副處長彭紅明表示,“三湖”片區緊鄰長江岸線與高速路網,區位優越,近年來卻面臨“動能減弱”“城市功能失衡”“發展空間不足”等困境。“周邊幾十家小散亂企業工業圍湖,片區發展粗放,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功能不足帶來職住失衡,經開區超10萬產業工人多居住在蕪湖市區,每日潮汐式上下班加劇了城市擁堵。”
“城市功能好不好,關鍵看是否與人的全面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相匹配。”彭紅明介紹,為補齊功能短板,片區實施了一系列改造工程,騰退沿湖企業,實現騰籠換鳥;新建變電站升級電網,將原來的高壓桿線全部入地;規劃新建16條道路,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
片區堅持規劃先行,系統規劃了40多個項目,通過“一總部三園區”(奇瑞全球研發總部、蜻蜓湖科技園等)的布局,打造人產城高度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更新示范園區。彭紅明介紹,目前,三湖片區核心區已經基本建成,環湖區域已集聚奇瑞、信義玻璃、長信科技及楚江集團等50家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構建起“總部研發在湖邊、成果轉化在園區、規模制造在廠區”的創新鏈。目前奇瑞研發總部已建成啟用,入駐了1.2萬名研發人才。
城市更新加快了人產城聯動發展。2022年至2024年,蕪湖經開區生產總值從654.7億元增至900.7億元,改造前片區人口僅有5萬人,改造實施后已吸引超過2萬名大學生入駐,片區更新全部完成后預計可吸引近5萬名高端人才及5萬名產業工人,片區人口達到近15萬人。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蕪湖市積極推進城市內涵式發展,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目前,已經完成鏡湖區“三山一棠”片區、經開區“三湖兩山”片區城市更新實施方案,啟動“三湖”片區、赭山片區、范羅山片區、大礱坊片區等片區策劃方案。系統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近五年累計改造老舊小區691個、惠及17.6萬戶,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實現應改盡改。
青弋江畔,一座135年的青磚廠房聳立江邊,這是始建于洋務運動時期的益新面粉廠廠房,它作為蕪湖“兩個半煙囪”工業遺存中僅存的“半個煙囪”,是蕪湖近代工業的縮影。如今,百余年的老廠房化身“大礱坊科技文化園”,不僅是一道城市景觀,更是創客創業的新天地。
園區運營負責人褚雪敏介紹,2013年,蕪湖市鏡湖區實施“百年歷史建筑復活計劃”,發掘保護、活化利用百年以上建筑遺存,對這片工業遺存進行活化改造,保留老建筑肌理的同時,植入現代產業功能。閑置的老廠房變身現代科技園,已聚集60多家科技文化企業。
“短劇+文旅”成為正在興起的新業態。園區已經引進多家短劇公司,正在規劃建設“蕪湖礱坊短劇夢工場”,依托近2萬平方米老廠房空間,集聚影視創作、AI技術、直播電商等全產業鏈,打造“長三角片場短劇基地”。蕪湖首部非遺鐵畫題材微短劇《畫鐵仙師》上線后受到網友熱捧,成功將本土IP推向全國。
“在老城區更新改造中,我們注重對歷史文化脈絡的傳承保護,不讓老建筑變成‘標本’,而要讓它‘活’起來,讓市民走進來能‘看見過去’,讓年輕人觸摸到城市的工業根脈。同時以新興業態激活歷史資源,繪制老工業城市的文化創新圖譜。”鏡湖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呂葉晨介紹,鏡湖區堅持片區更新與項目實施同步推進,持續推動老城歷史文化風貌片區建設,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基礎上讓老建筑“復活”,留住“城市記憶”。
一系列舉措,推動創新生態、產業業態、城市形態精準匹配、相互賦能,正持續增強這座城市對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的感召力集聚力,不斷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
■ 本報記者 范克龍 阮孟玥
責任編輯:祁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