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當“復興號”以風馳電掣的速度穿梭在祖國大地時,很少人會留意到,承載著千鈞重擔的小小輪軸。
可別小看這對輪子,輪軸是高鐵列車最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需要應對復雜的軌道沖擊和高溫摩擦。曾幾何時,這至關重要的輪軸,不得不依賴進口,是我國高鐵產業鏈上“卡脖子”的一環。
如今,國產更高強度輪軸裝備的列車,跑出了時速450公里的新速度。這背后,是一場歷時十八年的科技“長征”。
馬鋼自主研發的高鐵車輪正在生產中
時間回撥到2018年。中國工程院與安徽省人民政府攜手,共同成立了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以下簡稱“安徽研究院”)。作為中國工程院在全國成立的第七家地方研究院,安徽研究院從誕生之初,就肩負著國家頂級戰略科技力量與工程科技領域區域性高端智庫的重任。
安徽研究院一經成立,便敏銳捕捉到高鐵產業的技術痛點,在干勇院士的領銜下,一項名為“高速列車輪對產品產業化戰略研究”的重大項目迅速啟動。
“這不是一次技術研發的‘單打獨斗’,而是多方協同的‘系統工程’。”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副院長徐溪紅表示,高鐵輪軸的研發涉及材料、機械、熱處理等多個學科,需要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用戶單位的深度聯動。
為此,安徽研究院充分發揮高端智庫的橋梁紐帶作用,向上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爭取政策與資源支持;橫向聯動國鐵集團等用戶單位,精準把握市場需求與技術標準;向下協同馬鋼集團、中車等產業鏈核心企業,整合生產制造與工程實踐能力,構建起“院士引領、用戶牽引、企業主體”的協同創新機制。
技術人員在對高鐵車輪進行測試分析
在干勇院士的領銜下,研發團隊開啟了漫長而艱辛的攻關之路,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高速車輪需在極端運行條件下保持高疲勞壽命和穩定性,對材料純凈度、組織均勻性和熱處理工藝提出極高要求。如何突破高速車輪材料與工藝的技術瓶頸,實現其產業化可靠性的全面驗證?
馬鋼交材車輪研發首席研究員趙海回憶,“在院士團隊指導下,我們系統優化車輪制造全流程工藝,重點突破材料設計、組織調控等關鍵技術,顯著提升了產品的一致性與耐久性。”
“我們還參與了國鐵集團組織的大規模裝車考核,推動10列‘復興號’完成60萬公里運用試驗,積累了全生命周期數據,驗證了產品可靠性,為商業化許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據。”趙海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馬鋼集團研發的高鐵車輪于2025年2月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截至2025年10月,累計獲得訂單超5000件。
技術人員對高鐵上的國產車輪進行檢查
這顆小小輪軸的國產化,究竟有多大的“含金量”?
徐溪紅給出了答案:這標志著我國高速列車核心部件實現自主可控,對全產業鏈自主化與產業化意義重大。“它打破長期進口依賴,保障了輪軸供給安全,支撐‘復興號’及CR450動車組的研發與應用。在產業化方面,拉動馬鋼、中車等企業形成規模化產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時推動中國標準與技術‘走出去’,不僅強化產業鏈韌性,還為高鐵技術持續創新與全球拓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院士在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報告中表揚安徽研究院該項目成果:“科技合作落實落地,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地方戰略研究院為依托,聚焦高速列車輪對等關鍵技術進行了集中科技攻關,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
“這十八年研發歷程猶如一場長征,其間有突破的振奮,也有受阻的焦慮。如今見到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倍感欣慰,這是幾代科研人與產業人接續奮斗的成果。”趙海感慨道。
馬鋼高鐵國產車輪展品
高鐵輪軸的成功,無疑是安徽研究院項目成果從“紙面”落到“地面”的“樣板工程”,它印證了其“既服務國家戰略,又扎根江淮大地”的核心使命。
2018年以來,安徽研究院匯聚了全國240余位院士專家的智慧,先后立項實施了戰略咨詢項目57項,研究內容涵蓋聚變能源、數字安徽、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健康、現代農業、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兼具前瞻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戰略研究成果,為安徽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撐。
當前,安徽的創新版圖上,“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集群之勢。面向未來,安徽研究院將聚焦量子信息、低空經濟、聚變能源等未來產業賽道,加強戰略咨詢研究,持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動更多院士成果在安徽落地轉化,讓“卡脖子”技術變成“中國名片”。(記者 徐慧媛)
責任編輯:祁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