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祁門紅茶的甘醇與秸稈新材料的草木清香交織,淮南牛肉湯的煙火氣與智能農機的科技感碰撞,綠色食品的鮮靈與寵物用品的精致相映......近日,2025皖美綠色食品暨循環農業博覽會(簡稱“農博會”)落下帷幕,全面展示了我省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的最新成果。
本次農博會實際上是兩大展會的“融合升級”——它既延續了已成功舉辦16屆的合肥農交會的深厚底蘊,也吸納了走過8屆歷程的秸博會的專業特色。若再向前追溯,我省還在上海舉辦了20多屆上海農交會。如此算來,安徽農業展會的淵源更為久遠,脈絡也更加清晰。
如今,“合二為一”的農博會不僅是資源合并與高效利用,更標志著傳統農業與綠色轉型的深度耦合、單一產業展示向全鏈條價值呈現的跨越,折射出農業從要素疊加到生態共生、從產品思維到產業思維的時代趨勢。
一個辦了20多年的“老展會”,越辦越有新意的“逆生長”背后,是一個現代農業的大變革進程,是一條兼具生產力、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現代農業新路徑,是一個供給端富民、消費端利民的供需適配大邏輯。
從“單品”到“抱團”
農博會現場人頭攢動,各地土特產琳瑯滿目、物美質優。在和美鄉村精品展區,望江縣長嶺鎮的展位上,工作人員將綠豆和大米混合碾磨后的漿汁澆淋在炙熱的鐵鍋上,再攤成圓餅。霧氣氤氳之間,豆香四溢,吸引了不少觀眾品嘗。
“長嶺豆絲需要經過浸泡、混合攪拌、磨漿、現拓等一系列工序,可以煎著吃、炒著吃,還可以曬干后保存。”望江縣風子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汪德才介紹,隨著長嶺豆絲的知名度不斷提高,該公司也正逐漸引入現代設備提升效率,開發了即食豆絲等一系列產品。
一些“老味道”的“新亮相”也讓觀眾有了更多選擇。“市場上淮南牛肉湯產品以牛肉搭配粉絲為主,我們公司這次還帶來了淮南牛肉湯風味的拉面產品,保留湯底精華,開發多元化衍生產品。”在淮南市的展館里,安徽淮記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帆介紹,近年來,該公司以品牌驅動產品,依托電商渠道迅速打開品牌知名度,目前正布局線下商超。“農博會是我們宣傳品牌的重要平臺,能讓大眾對產品有更直觀的了解。”劉帆說。
以品牌化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正成為安徽各地農產品“闖江湖”的重要打法。如果說長嶺豆絲、淮南牛肉湯是“單品突圍”,那么池州的“池州好味”、宣城的“宣上品”、黃山的“田園徽州”等品牌,則展現出集群發展的“抱團進擊”。
九華黃精、石臺富硒茶、東至黑木耳......在池州館,一大批優質農副產品生動展現了池州“出好味”的底氣。“近年來,我們精心打造了區域公用品牌‘池出好味’,整合全市優質農產品資源,統一設計包裝、統一營銷推廣,讓池州好味走進千家萬戶,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池州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破解“優質不優價”的發展瓶頸,池州市還積極構建數字化溯源系統,嚴格執行選品機制,動態把握質量監測,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品控。
如今,這些帶著“地域基因”與“標準背書”的土特產,正從鄉村餐桌走向全國市場。而農博會恰恰為這些品牌提供了展示舞臺,品牌價值在這種“全景呈現”中不斷被放大。
“大產業、大科技”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使農業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大產業”離不開“大科技”。安徽農墾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的現代農業企業,其在農博會上的展區生動詮釋了科技如何賦能傳統農業,突破“小散弱”局限,實現從種業、糧食加工到農業服務的全產業鏈布局。
在皖墾種業板塊,一塊嵌滿各式種子的“種子魔方”透明地板,展現著其在育種領域的創新實力。
“在安徽,每5粒小麥商品種子,就有1粒來自皖墾種業。”皖墾種業辦公室主任周德林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正發力生物育種,建設了面積超8000平方米的專業育種技術平臺,加速開發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
在另一邊的數字農業管理平臺板塊,大屏上動態展示著安徽農墾土地資源、農場分布、作物布局等信息,涵蓋農業生產、農資集采、農機調度、農業裝備管理、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內容,全面覆蓋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全產業鏈環節。
“通過這個系統,我可以遠程控制位于懷遠縣的龍亢農場的智能閘門,實現水稻智慧灌溉。”安徽農墾有關負責人舉例,“有了安徽農墾數字化服務平臺,就像田間有了‘眼睛’,地里有了‘醫生’,云端有了‘大腦’。一旦出現問題,只需要通過‘大腦’作出反應,再進行相應操作。”
現代化的農業經營體系,尤其是農業生產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成為現代化大產業的重要一環。
安徽農墾展區還全面展示了“農墾社會化服務+地方”行動的成效。近年來,安徽農墾以“統一品種布局、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農機作業、統一金融服務、統一產品回收”為基礎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服務內容覆蓋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耕種管收儲銷”各環節全產業鏈。2023年至2024年,安徽農墾在全省累計開展社會化服務1138萬畝次,帶動地方糧食增產1.25億斤。
新賽道帶來“增量突破”
如果說農業產品的品牌化是“存量升級”,把農業建設成現代化大產業是“核心支撐”,那么新賽道的崛起,就是安徽農業的“增量突破”。
寵物經濟、循環農業、功能性農產品......在農博會上,農業的新賽道正在不斷拓展。
合肥館里的寵物經濟展區可謂農博會最具人氣的打卡點之一,不少參展觀眾現場“吸貓擼狗”。在安徽藍劍犬類訓導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的展位上,訓練師指令一出,身邊的馬里努阿犬迅速做出相應動作。
“我們主要從事寵物訓練業務,像這種馬里努阿犬經過訓練后可以成為警犬。”該公司技術總監趙雪告訴記者,隨著寵物經濟的快速發展,寵物訓練行業作為新業態得到拓展,未來仍有較高的發展潛力。目前,該公司開發了寵物泳池、主題研學等相關業務。
“很多人沒想到,農業展會有寵物經濟展區,但這正是農業跨界融合的必然趨勢。”合肥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處(寵物經濟處)處長劉文紅解釋,寵物經濟包括了寵物的活體繁育、診療、防疫、飼料、獸藥、疫苗等多個方面,這些都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合肥市組織了10多家寵物經濟相關企業參展,其中近八成是近兩年在合肥新成立的企業。
近年來,合肥市圍繞“小寵物、大產業”,將寵物經濟納入現代農業重點發展的5個新賽道之一,寵物經濟集聚效應正在加速形成。目前,該市寵物保有量、寵物行業主體數量、寵物產業體量均居全省首位。
在循環農業展區,各種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即“兩利用”)的相關產品展現了“變廢為寶”的過程。
在阜陽市宏橋秸稈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廢棄的小麥、玉米秸稈“搖身一變”成了磚塊、板材、包裝盒等產品。“過去秸稈是負擔,現在是資源。”該公司負責人張中成介紹,秸稈板材經特殊熱壓工藝處理后不含甲醛,更加環保健康。
作為“兩利用”產業發展排頭兵,我省常年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4900萬噸左右,2024年綜合利用量超460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畜禽養殖廢棄物方面,圍繞收儲轉運、沼氣生產、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等產業鏈,年產商品有機肥超280萬噸,沼氣發電1083萬千瓦時。全省“兩利用”全產業鏈年產值超450億元,實現了“無中生有”、從小到大的百億級產業崛起。
■ 本報記者 許昊杰
責任編輯:祁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