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初冬時節,空中俯瞰蕪湖神山智谷,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本報通訊員 陶海金 攝
位于蕪湖市鏡湖區的大礱坊科技文化園。 本報記者 阮孟玥 攝
大礱坊科技文化園主樓。本報記者 阮孟玥 攝
蕪湖神山文化科技產業園以“一區三帶多園”為框架,即以神山智谷為核心區,納入濱江文化場景應用帶,融合鏡湖文化消費體驗帶,囊括神山文化科技創新帶,聯動游戲動漫、汽車文化、具身智能、低空文旅等重點園區,深化產城融合,構建“產業+場景+消費+旅游+活動”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蕪湖有一座山名為“神山”,集自然景觀與人文遺跡于一體。相傳春秋時期干將、莫邪在此鑄劍,如今這里是蕪湖市地標性公園和城市會客廳。以“神山”為名,一個高能級的文化產業園區正在崛起。
蕪湖市正全力打造神山文化科技產業園,以科技賦能文化,以文化賦能城市。預計到2027年,文化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到2030年,文化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打造1個至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爭當全省文化產業重要增長極。
科創+產業,
打造城市新地標
站在神山智谷長廊遠眺,玻璃幕墻與神山公園的無垠綠意相映成趣。這座總建筑面積49.26萬平方米的產業新城,突破傳統園區單一功能局限,通過配置人才公寓、食堂、健身房等生活休閑設施,構建起宜創宜業的產業生態圈。
“我們不僅提供科研辦公空間,更注重‘人—產—城’的融合發展。”蕪湖市鏡湖科創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軍介紹,“比如這里為初創團隊量身定制了辦公場地,一個工位起租。”這種靈活方案更是為打造人才建設高地和“雙創”生態圈提供了保障。
神山智谷既是鳩茲科創灣創新園區的一部分,又是神山文化科技產業園的核心區。依托蕪湖毗鄰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和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神山智谷正成為文化科技企業的集聚高地。園區以軟件與數字技術服務為基石,重點布局數字創意、智能網聯汽車、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文化賦能創新領域,為蕪湖制造業和文化科技產業發展添力賦能。目前,神山智谷招引企業中具有文化科技屬性的企業占比過半,涵蓋文化科技、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初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隨著神山智谷即將全面竣工,其意義已超越單一產業園區范疇。作為蕪湖連接長三角的重要樞紐,鏡湖區憑借“一小時達合肥南京、兩小時直達上海杭州”的交通優勢,為文化科技企業提供了快速觸達核心市場的通道。神山智谷不僅是產業融合的新高地和人才匯聚的強磁場,更通過文化要素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助力蕪湖在區域競爭中構建差異化優勢,為城市文化產業升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提供持續動力。
文化+場景,
激活消費新動能
與此同時,神山文化科技產業園“三帶”建設同步推進:濱江文化場景應用帶的中儲糧工業遺址、老船廠1900等項目正加快規劃與建設,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融合位置優勢,塑造了一批文旅新地標;鏡湖文化消費體驗帶的步行街銀泰INPARK、陶塘里、堂子巷等文化街區,帶動“文化+旅游+商業”一體化發展,持續提升消費體驗;神山文化科技創新帶中的直播經濟產業園、大礱坊科技文化園等已初見規模,形成短劇、直播等新業態集聚的態勢。
蕪湖濱江地帶,一座擁有百年記憶的老船廠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蛻變。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期間,老船廠1900中央綠軸公園盛大開園,聯動舉辦“蕪湖長江藝術節·1900釀造計劃周”活動,吸引游客15萬人次。
斑駁的龍門架、聳立的塔吊、硬化的船廠碼頭......走進老船廠1900,工業時代的記憶被精心保留,并被賦予全新的功能。作為神山文化科技產業園“濱江文化場景應用帶”的核心項目,老船廠1900沒有選擇“大拆大建”,而是在保留建筑外立面溯源之美的基礎上,對內部進行升級改造。
“我們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讓歷史與現代對話。”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老船廠的美學館由昔日的船體加工車間改造而成,如今兼具承展和售樓部招商功能;而新廠區打造的區域則成為演出、發布會的熱門場地。項目負責人說:“這里不僅是打卡景觀,還承擔著城市會客廳的功能,可以在這里進行策展和一些活動。”
老船廠1900的獨特之處還在于深度融合工業遺存與汽車文化。在14棟老舊廠房里,昔日的車間煥新再現,聚焦汽車文化產業,重點布局汽車直播生態、汽車定制改裝領域。汽車文化與創新中心利用老建筑群,匯集商業辦公、住宅和文創空間,舉辦各類汽車展覽,以及進行一些奇瑞汽車直播,開展汽車定制、改裝等后市場服務。同時,項目還成功引進了NBA籃球公園等安徽首店3家,夢田livehouse等蕪湖首店8家,形成多元消費矩陣。
文化場景驅動激活消費新動能,這種模式在鏡湖文化消費體驗帶的項目中也得到驗證。步行街銀泰INPARK憑借“街區+盒子+公園”商業新格局和“湖街一體”獨特景觀,在國慶中秋假期成為市民“回憶殺”,客流超110萬人次。而蕪湖古城作為長江南岸保存最完好的城央古城,推進“文化+旅游+商業”一體化發展,今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805萬人次,商戶銷售額超2億元,同比增長33%。
老船廠1900、中儲糧工業遺址、雨耕坊國際文化街區......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場景共同構成了神山文化科技產業園的消費圖譜。隨著神山文化科技產業園的逐步成熟,“文化場景+消費”的模式正在釋放更大能量。
短劇+直播,
釋放市場新活力
走進位于蕪湖市鏡湖區的大礱坊科技文化園,百年的青磚老廠房映入眼簾,這里曾是蕪湖近代工業的起源地——1890年的益新面粉廠。
2013年蕪湖市“復活”百年建筑,對園區原有的8棟建筑進行全面改造修復。空間的重塑帶來產業的集聚,如今這片工業遺存已成為國家級科技文化企業孵化器。
安徽礱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褚雪敏介紹,目前大礱坊科技文化園已引入60多家科技文化類中小企業,2024年園區營業額達9億元,稅收貢獻約4000萬元。
園區內,新成立的礱坊傳媒公司雖然僅有10人團隊,但創作能力不容小覷。“今年已拍攝五部微短劇,其中兩部在蕪湖出品,預期收益率可達200%。”公司負責人透露。面對短劇這一新興風口,大礱坊展現出敏銳的產業洞察力。園區正在規劃建設蕪湖礱坊短劇夢工場項目,依托現有近2萬平方米建筑及周邊老廠房地塊,整體規劃、分期實施,導入影視創作、服道化、培訓、直播、AI等短劇全產業鏈資源。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長三角片場短劇基地’,積極布局‘短劇+文旅’的創新發展生態。”鏡湖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呂葉晨表示。如今,園區內企業拍攝的蕪湖首部非遺鐵畫題材微短劇《畫鐵仙師》,在抖音等平臺上線后累計熱度突破5000萬。這部與鏡湖區文旅體局合作的作品,成功將蕪湖本土IP元素推向全國。
同樣的轉型故事也發生在神山文化科技創新帶的另一側。利用綠地閑置樓宇建成的直播經濟產業園,配備了共享直播間、智能選品中心等設施,形成了“拎包入駐”服務體系。直播經濟產業園建立“專業運營+政策扶持”雙輪驅動機制,通過舉辦直播電商峰會等活動搭建招商平臺,涵蓋供應鏈企業、數字營銷服務商等全產業鏈。目前,累計入園企業超200家,培育規上企業14家,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3.4億元。
當文化基因注入科技血脈,有限的土地生長無限的可能。蕪湖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從這一資源優勢出發,結合當前的短劇、直播等新興業態,一座老工業城市的文化創新圖譜正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 范克龍 阮孟玥)
責任編輯:祁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