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今日下午,有幸受崔世峰校長邀約,我們前往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站塘校區,參與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全體教師會。此次經歷,徹底顛覆了我對學校教師例會“上傳下達、布置工作”的刻板印象,讓我親身感受到一種將人文關懷、專業成長與團隊建設融為一體的會議文化,如同一場精心烹制的精神盛宴,令人回味無窮。



一、環境育人:從“藝趣童耕”見教育初心
會前,我們參觀了校區的“藝趣童耕園”。臨近寒冬小雪節氣,園內卻綠意盎然,青菜、蘿卜等作物長勢喜人。這并非一個簡單的農場,而是一個鮮活的教育現場。它生動地詮釋了“勞動教育”與“美育”的自然融合,讓孩子們在躬耕之中體驗生命成長,感受勞作之美。這一幕讓我深刻體會到,少藝的教育滲透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真正實現了環境育人、生活即教育。


二、會議革新:從“事務布置”到“價值引領”的七重奏
整個教師例會如同一部結構精巧的樂章,由七個環環相扣的環節組成,層層遞進,直抵人心。


1.藝術鑒賞會:滋養專業底色。美術組許源老師帶來的《遺世獨立的清音-新安畫派》,不僅是一次美術知識的普及,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提醒每一位教師,無論執教何種學科,都應保持對美的感知力,讓藝術的養分潤澤自身的專業生命。
2.先進激勵會:凝聚團隊“家”文化。三位老師的《大美辦公室風采展示》,展現了教師們將集體辦公室當作“家”來經營的智慧與熱情。那些藝術性的布置、幽默的提示、別致的門牌與公約,無不彰顯著一種積極、溫馨、富有歸屬感的辦公室文化,這是學?!八嚸馈蔽幕诮處煂用娴纳鷦芋w現。
3.閱讀分享會與藝美故事會:點亮教育心燈。樊靜茹老師分享的《等一朵花開》,其書名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教育隱喻。任小玉老師的教育案例《耐心等待的你》,則是對這一隱喻的完美實踐。這兩個環節一理論一實際,共同強調了教育中“慢”的藝術、“愛”的耐心與“發現”的眼光,深深觸動了在場的每一位教育者。
4.智慧思享會:筑牢安全底線。張俊主任關于秋冬健康的培訓,務實而必要。它將“守護師生平安”這一根本前提落到了實處,體現了學校管理工作中剛性制度與柔性關懷的結合。

5.工作布置與校長引領:升華會議格局。在高效務實的常規工作布置后,崔世峰校長的總結報告將會議推向高潮。他提出的“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一反思性問題,是教育者換位思考的黃金法則,引導我們審視教育行為的初心。他強調的“無條件地去愛,有條件地去教”,精準地辨析了教育的溫度與尺度。最后,他將全體教師定義為“教育合伙人”,呼吁“少一點‘小我’,多一些‘大我’”,并以“立德樹人、守正創新、和而不同”為核心,進行了一場富有哲理與激情的輔導講座,為全體教師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心得與啟示:一場會議折射出的學校治理智慧
這場獨特的例會,給予我的不僅是新奇,更是深深的震撼與反思。它讓我看到:
會議可以是有溫度的“加油站”。它超越了單純的事務性,關注教師的精神需求與情感體驗,通過共賞、共享、共情,成為凝聚團隊、激發內驅力的重要平臺。
教師成長應置于“聚光燈”下。會議為不同特長的教師提供了展示舞臺,讓個體的“微光”照亮集體,使專業成長從被動接收變為主動分享與共創。
文化落地需要“儀式感”的承載。將學校的“藝美”文化、合伙人文化通過固定的會議環節具象化、常態化,使之如鹽入水,熔化在學校的日常運轉中,實現了文化的高位引領與低位落實。

總而言之,這次經歷讓我真切體會到,一所學校的卓越,體現在其頂層設計的遠見上,更蘊含于像教師例會這樣的日常細節之中。它值得我們深入借鑒,思考如何將我們的會議也從“事務場”轉變為“思想場”和“能量場”,真正讓教師樂在其中、學在其中、成長在其中。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