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貓山社區探索“蔬香融情”治理新模式
青蔬沃野生金穗,鄰里相融暖人心。懷寧縣平山鎮貓山社區創新推行“蔬香融情”治理新模式,以“蔬”為媒、以“情”為橋,將蔬菜產業發展與情感化治理深度融合,讓田壟間的“煙火氣”化作化解矛盾的“催化劑”,讓產業興旺的“致富路”鋪就社區和諧的“幸福基”。
“蔬”字為基,以產業聚民心。以黨建引領蔬菜產業發展,整合社區閑置土地,搭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打造“蔬菜基地”。將社區黨員骨干、種植能手納入蔬菜產業核心團隊,優先吸納社區閑置勞動力、困難群眾參與蔬菜產業,設立種植指導、物流配送等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大力推行“產業發展積分制”,將群眾參與蔬菜種植、務工就業、志愿服務等情況量化為積分,積分可兌換蔬菜、雞蛋、大米、生活日用品不僅充分地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更讓群眾在勤勞致富中減少因經濟問題產生的矛盾糾紛。2025年幫助周邊12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累計務工收入超150萬元。

“香”字為媒,以服務暖民心。圍繞蔬菜產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打造集技術指導、農資代購、產品代銷、政策咨詢于一體的服務平臺,組建由黨員、志愿者、網格員組成的“蔬香服務隊”。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為種植戶提供病蟲害防治、科學種植等技術支持,協助解決農產品銷路難題;同時下沉社區網格,收集群眾訴求,代辦代繳水電費、社保醫保等便民事項,讓群眾辦事“少跑腿、好辦事”。針對社區孤寡老人、殘疾人、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常態化開展“蔬香幫扶”暖心行動,組織志愿者上門送新鮮蔬菜,用貼心關懷傳遞溫暖,筑牢情感根基。
“融”字為要,以共治解民憂。建立“線上+線下”訴求收集渠道,依托社區微信群、社區服務中心,實現群眾訴求“有求必應、即時響應”。吸納退伍老兵、種植大戶、老黨員等有影響力人士擔任社區調解員,積極運用“六尺巷工作法”,發揚“禮讓”“和合”精神,將調解場景放在田間地頭、菜園大棚,以“換位思考+實地勘察”方式耐心調解,用“接地氣”的語言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同時結合社區蔬菜產業發展實際,提前介入排查土地確權、用工薪酬等潛在矛盾風險點,通過法律政策宣講、案例警示等方式前置化解,從根源上減少矛盾糾紛發生。五年來,處理鄰里關系、土地流轉、項目推進等各類矛盾糾紛百余起,滿意率達95%。


“情”字為本,以民心促和諧。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調解原則,把“情”字貫穿矛盾糾紛化解始終,讓群眾感受到被重視、被尊重。在調解工作中,調解員耐心傾聽當事人訴求,換位思考理解雙方難處,細致算好“人情賬”“利益賬”“法理賬”。通過拉家常、話鄉情的方式疏導情緒,引導當事人跳出“非黑即白”的對立思維,站在對方角度考量問題,在共情共鳴中化解隔閡、凝聚共識。朱某與何某損害賠償案件,調解員多次上門走訪,既依據法律規定明確責任劃分,又結合鄰里情分耐心勸說,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協議,該案例憑借“法理相融、情理兼顧”的調解思路,獲評懷寧縣“十佳人民調解案例”。
蔬香滿溢潤民心,融情聚力促和諧。貓山社區“蔬香融情”工作法,以蔬菜產業為抓手,以情感溝通為紐帶,既讓群眾富了口袋,又暖了人心,既化解了矛盾,又凝聚了力量。下一步,平山鎮將持續深耕“蔬香融情”治理理念,不斷豐富載體、創新方法,讓蔬香更濃郁、情意更深厚、治理更高效。(仰洋)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