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編者按 在當前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長、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的背景下,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既是民生關切,更是政治責任。合肥師范學院的就業工作變革,實現了從粗放式就業服務向精細化人才培養的轉變,其探索不僅體現了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擔當,更展現了地方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智慧,為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從“打包推送”到“精準薦才”
合師院奏響就業工作“變革曲”
最近,合肥師范學院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們發現,最近收到的簡歷越來越“精致”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是根據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精心準備的個性化簡歷。這細微的變化,折射出學校就業工作從“打包推送”到“精準薦才”的深刻轉變。
“過去我們更像是‘批發商’,把畢業生信息打包推送給企業。現在我們要做‘精準配藥師’,為每個學生找到最適合的發展路徑,為企業推薦最匹配的人才。”該校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何晶晶老師用一個生動的比喻,道出了這場變革的核心。
理念之變 從“行政主導”到“全員參與”
“就業工作不是某個部門的‘家務事’,而是全校的‘一盤棋’。”合肥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徐成鋼的這番話,道出了學校就業工作的深刻轉變。在這一理念指引下,該校將就業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構建起“主要領導部署、分管領導靠前指揮、院系領導具體落實、各部門協同推進、全校教職員工共同參與”的全新工作格局。
“過去我們主要關注課堂教學,現在每位專業教師都自覺成為學生的就業引路人。”該校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汪中對此深有體會。今年以來,他利用科研合作機會,已成功推薦5名學生到合作企業就業。更讓他欣慰的是,通過深入了解企業需求,他的教學內容也更加貼近產業實際。
該校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駱雁雁不僅帶領學生赴浙江義烏參加外貿實訓,還主動聯系往屆畢業生所在企業,建立起“學長學姐帶學弟學妹”的傳幫帶機制。“看到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企業快速成長,這比發表一篇論文更讓我有成就感。”駱雁雁說。
數字背后是全校上下實實在在的行動。全校“訪企拓崗”專項行動累計走訪336家企業,拓展崗位1688個。校領導帶頭走訪科大訊飛、龍芯中科、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點單位102家,形成了“書記校長拓崗、學院院長薦崗、專業教師送崗”的立體化工作網絡。
學校各行政部門也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教務處推動課程設置與就業需求對接,就業創業工作處開展就業能力提升培訓,校團委聯合社會力量,幫助聯系優質用人單位。從校領導到專業教師,從輔導員到行政人員,每個人都成為促進學生就業的重要力量,共同織就了一張全員促就業的工作網。

外國語學院師生赴義烏參加商貿人才交流活動

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教師周玉(前排中)在指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

合肥師范學院承辦安徽省2025年“暖心幫扶”專場招聘會
方法之變 從“全程指導”到“精準畫像”
在校生涯教育咨詢室,“生涯畫像”活動總能吸引大批學生參與。學生黃孟申在導師指導下,通過專業的測評工具和深入的自我分析,逐漸明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
“我原本對未來很迷茫,現在通過學校的‘精準畫像’服務,明白了自己的優勢和短板,確定了往人工智能方向發展的目標。”黃孟申說。根據 “畫像”,他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實習路徑,大二暑假就已獲得兩家知名企業的實習機會。
這種轉變源自學校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深刻反思。“過去的就業指導比較籠統,往往是大水漫灌,效果有限。”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教師周玉介紹,“現在我們更注重精準滴灌,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成長路徑。”
為此,學校選送56名就業指導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同時選聘27位校外導師參與生涯教育咨詢工作。他們通過一對一、小團隊式服務,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為個人成長發展畫像,為求職就業路徑畫像,以科學調整成長目標,更加適配社會人才需求。
“精準畫像”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經過輔導的學生,80%以上實現了就業創業。馬郢鄉村美學館、合肥余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從學校創業基地成功孵化后,持續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創業指導。
學校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組織“起航青春,筑夢西部”事跡報告會,開設“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春思政課,引導有志到基層建功立業的青年學生參加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基層項目等。今年,50名2025屆畢業生赴新疆、西藏等地就業,3人獲評安徽省西部計劃考核優秀等次。
為更好地服務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學校通過“兩站兩服務”,開展征兵政策宣講19次,全年58名畢業生應征入伍。一批批合師學子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路徑之變 從“籠統對接”到“精準匹配”
在該校就業大數據平臺前,工作人員正在分析2025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這個集成學生基本信息、專業特長、就業意向等數據的大平臺,成為了學校精準薦才的“智慧大腦”。
“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個專業的學生適合什么樣的崗位,從而實現精準匹配。”平臺管理教師王瑜介紹。學校參照地方緊缺人才目錄,編制了畢業生與產業對接的“供需清單”,創新“嵌入式”“耦合式”人才對接模式。
該校產業學院的建立更是這一變革的生動注腳。學院從培養起點著手,培育人崗匹配精準的畢業生。據了解,產業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在目標單位實現了更精準、更高質量的就業。人工智能領域的某龍頭企業人力資源總監表示:“合肥師范學院的畢業生專業對口性強,實踐能力突出,到崗后能快速適應工作環境。”
該校各二級學院的探索創新尤為活躍。外國語學院組織多批小語種學生前往義烏、寧波等地交流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職場環境;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與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含山縣數據資源管理局等單位建立深度合作,將課堂延伸到企業一線;電子信息與集成電路學院與龍芯中科、合肥海特微波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實習基地,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前沿技術。
特殊群體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樣得到了精準關注。通過“一人一策”的幫扶機制,學校為2025屆的880余名特殊群體學生提供了4200余個精準崗位信息,有就業意向的學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已達100%。離校未就業學生“動態清零”臺賬,記錄著崗位推送、職業指導的足跡,“離校不離心、幫扶不斷線”成為就業人內心的堅守。
改革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2025屆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達到92.43%,留皖率達到73.74%,為安徽基礎教育、十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在安徽各地的教育系統,該校畢業生的身影隨處可見;在新興產業領域,該校畢業生同樣表現出色,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合肥師范學院畢業生“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
(記者黃慧,通訊員蘇珊、田夏)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