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壽縣科技學校培育“學歷+技能”型糧食產業新生代

作為安徽產糧第一大縣,壽縣廣袤糧田的傳承命題該如何破解?壽縣科技學校用扎根田野的持續教改實踐,在鄉土深處寫下了生動答案。
“學好現代農業技術后,我一定回壽縣,用科技力量助力家鄉糧食生產!”2024屆畢業生、現安徽科技學院大二學生李家旺話語堅定。
壽縣科技學校依托現代農藝技術省級重點建設專業點和省級名師工作坊,獨創“需求—嵌入—共生”育人體系,將稻麥輪作田轉化為教學場,把安豐塘畔種糧大戶請上講臺,讓學生在鄉土實踐中練就真功夫,通過對口升學走向更高平臺,最終回報這片沃土。
許多農類專業學生帶著一身田野本領升入高校深造,更有畢業生選擇返鄉,或承包土地當起職業農民,或進入本土糧企擔任技術骨干,成長為壽縣糧食產業的新生代,“從土地里來,回到土地中去”。
精準問診 破解“升學不回鄉 留鄉缺本領”困局
“過去我們全力送學生升學,可他們大學畢業后寧愿在城里打工,也不回壽縣種糧。”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袁忠海說。
該校通過調研,發現三大癥結:一是課程與縣域生產脫節。“稻麥周年綠色防控技術”在壽縣推廣兩年,學校仍按舊教材講授,縣糧食產業園對學生滿意度僅56%。二是學生升學后“斷線”。78%的畢業生升入大學,但留城意愿強、返鄉意愿弱,縣域人才“蓄水池”淪為“過路水”。三是教師不熟悉本土農情。專業教師年均下鄉僅4.2天,教學周期與壽縣麥稻210天生長期重合率不足35%,學生連赤霉病飛防窗口期都難以把握,如何讓種糧大戶信任?
“我們不能只傳授升學知識,不培育鄉土情懷與真才實學”。省級名師工作坊領銜人郝俊邦表示,必須讓學生“升學有技能、返鄉有舞臺”,為守護壽縣糧倉培育“學歷+技能+鄉情”三位一體的新型農人。
對癥下藥 三維重構扎根鄉土的教學體系
學校立足壽縣“大托管、大機械、大灌區”實際,重構教學體系。
需求從田間來。每年秋收后的9月,校長帶隊走訪政府部門、灌區合作社、種糧大戶和糧企,摸清縣域糧食生產真實需求,11月前編制《壽縣稻麥周年生產技術路線圖》。這份路線圖即來年“教學大綱”,小麥赤霉病防治時機、機收減損操作、測土配方施肥等課程內容,均緊扣大田實際需求,確保教學不空轉、學習不務虛。
課堂跟農時走。打破18周固定學期制,建立與壽縣麥稻兩熟制同頻共振的“彈性三學段”教學日歷。3月小麥返青拔節關鍵期,學生跟著種糧大戶實地學追肥、精量打藥;6月麥收大忙季,分赴縣糧食產業園收貯企業,練習機收減損技術;10月秋播備耕時,則回到校內實訓中心,反復模擬“秸稈還田—深耕整地”標準化作業,實現課時與農時精準對接。
師生融入糧農圈。學校牽線搭橋,推動師生與規模種糧大戶建立技術協作關系。學生在農忙關鍵期駐點服務,擔任大戶的“技術管家”,深度參與生產決策與田間管理。這種協作不局限于駐點時段,更延伸至假期。學生將大戶的經驗與課堂所學相結合,轉化為自家家庭農場的實踐方案。
.png)
學子在田間實踐
實戰淬煉 五環聯動鍛造過硬本領
依托農業類專業省級重點建設專業點與名師工作坊,學校將教學細化為五個實戰環節。
情報站把脈縣域需求。攜手縣農業農村局、安豐塘灌區合作社及三家省級糧企,構建四方聯動的“壽縣糧食產業情報站”。每年春種秋收關鍵節點,情報站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調研,為縣域糧食生產“問診開方”,將最新技術需求、生產痛點轉化為教學任務,確保課堂始終與糧田保持同頻共振。
云倉練真功,任務接地氣。名師工作坊教學團隊緊扣壽縣“萬畝噸糧”目標,將其拆解為1~2周可完成的“小切口”任務,如“4月連陰雨小麥赤霉病飛防時機決策”“水稻機插秧株行距優化”等。學生邊學邊干,將方案帶回家中試練。學生陳怡涵運用“飛防時機決策”,幫助家庭農場精準防控赤霉病,小麥畝產平均增收60斤;學生權余良實踐“株行距優化”,指導家人調整插秧密度,每畝節省秧苗成本15元,返青期縮短2天。
三級場景,層層進階。學校累計投入320萬元,系統建成“校內實訓中心—灌區示范園—大戶托管田”三級實戰課堂,構建起層層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學生先在實訓中心摸透“淮麥44”春化規律等基礎理論,再進入灌區示范園熟練掌握成本核算與標準化操作,最后深入大戶托管田實戰應對干熱風、連陰雨等復雜氣候挑戰。技能在鄉土實踐中反復淬煉,最終轉化為真功夫、硬本領。
彈性學期,同步農時。實行“農閑學理論、農忙練技能”三段制:秋播準備段(8周)系統學習耕播化除理論,田管關鍵段(6周)跟隨大戶學追肥打藥,收獲增值段(6周)在糧企練機收減損。
豐收節路演,講述鄉土故事。每年麥收后的6月,依托省級名師工作坊教學團隊,聯合縣農業農村局舉辦“小麥豐收節公開課”。學生與種糧大戶、糧企質檢員同臺競技,現場展示赤霉病綠色防控、機收減損等專業技能,將壽縣豐產經驗轉化為生動教學案例。
碩果盈枝 升學有通道 返鄉有作為
三年教改成效如何?數據為證:
升學質量持續提升。2023~2025屆122名畢業生中,78%帶著田野中淬煉出的真本領,通過對口升學進入安徽科技學院、淮南師范學院等高校深造,升學率穩居全省農類中職前列。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展現出顯著優勢:理論課堂上,他們能結合壽縣田間案例深入理解專業知識;實踐操作環節,上手快、技術熟,對農時節令和作物習性感知力強。
技能競賽屢創佳績。近年來,涉農專業學子在技能競賽中屢創佳績,累計在安徽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18人次。其中,2025屆畢業生翁曉丹在植物病蟲害防治賽項中榮獲一等獎。學生們將田間地頭練就的過硬本領帶上賽場,以精湛技藝贏得榮譽,堅定了返鄉興農的自信與擔當。
返鄉意愿顯著增強。在校生程雯靜談起為種糧大戶開“飛防處方”的經歷時,眼中難掩自豪:“我的方案被采納了3次,看著麥子躲過赤霉病,長勢一天比一天好,那種成就感比考滿分還實在。”即將參加對口升學的程雯靜告訴記者:“我志在考取安徽科技學院,畢業后必定回壽縣,用無人機服務更多大戶。”據學校跟蹤調查數據,像程雯靜這樣因田間實戰而萌發強烈返鄉意愿的學生,在升學群體中占比高達85%。
返鄉人才持續回流。一批畢業生已扎根鄉土,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有的成長為壽縣“大托管”服務體系骨干技術員,常年奔走于田間指導科學種植;有的承包集中連片耕地,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運用現代技術經營家庭農場;還有的進入縣糧食產業園擔任技術中堅,扎根企業生產一線。其中,畢業生張永成返鄉經營規模化高標準農田,通過科學管理取得良好效益,并帶動本村多戶農戶共同增收,成為學子服務家鄉的鮮活范例。
記者手記
壽縣科技學校的教改探索,未停留在紙面,而是深植于284萬畝糧田。學校深知:升學非終點,而是讓學生攜鄉土本領與情懷深造,學成后更有底氣返鄉。從“課時”到“農時”,從“課本”到“田本”,從“學生”到“準農技師”,變化的不只是形式,更是“為壽縣種糧”的育人初心。
正如袁忠海所言:“我們要讓每個學生心中都播下壽縣糧食的種子,升學使其發芽,返鄉使其結果。”這或許正是產糧大縣職教改革最扎實的答案。
(見習記者 陳璐)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