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為助力新教師快速成長,夯實教育教學基本功,充分發揮“青藍工程”傳幫帶作用,合肥市南門小學湖畔花園分校提倡師傅每月幫助徒弟備課至少一次,每兩周至少聽徒弟一節課,并進行評析、指導,幫助徒弟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同時徒弟每月至少走進師傅課堂聽課兩節,通過沉浸式學習,針對性研討,加速自身專業成長步伐,讓師徒結對真正落地見效。
自師徒結對儀式啟動以來,各學科青年教師主動對接師傅,在師傅的幫助下快速站穩講臺,提升專業素養。在此基礎上我校開展了新教師公開課展示活動,本次活動覆蓋語文、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四名青年教師登臺授課,以飽滿的熱情、新穎的教學設計,呈現了一堂堂精彩紛呈的課堂,學校領導、學科骨干教師及“青藍工程”指導師傅全程參與聽課、評課。

十一月中旬,合肥市南門小學湖畔花園分校開展“青藍工程”階段匯報課。

胡玲老師執教的《普羅米修斯》一課中,課堂以“火與文明”為引,通過對比古今取火傳說,搭建跨文化學習視角。課堂聚焦“盜火抉擇”與 “受罰堅守”核心情節,以設問、誦讀等方式深化文本理解,讓學生體會英雄的奉獻與不屈。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詮釋當代精神價值,使經典神話成為滋養責任與勇氣的養分,在學生心中播撒“英雄情懷”的種子,展現了經典文本跨越時空的精神感染力,高效落實語文要素與人文浸潤。
課后,四年級語文教研組對這堂公開課進行了深入研討。首先錢朝陽副校長對這節課給予了高度評價,本課以“火與文明”為線索,跨文化傳說對比導入新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本精讀聚焦核心情節,通過設問、誦讀等互動形式,讓學生深度體悟英雄的奉獻與不屈,兼顧語言訓練與人文浸潤,教學目標落實扎實。接著師傅朱曉敏指出對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引導稍顯不足,可通過具體案例的支撐,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何玲老師執教的《有余數的除法》一課中,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感知從“平均分正好分完”過渡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過程。在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擺小圓片、畫示意圖等方式直觀感受“余數”的產生,逐步理解“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核心規律。同時通過巧妙設計闖關游戲等互動環節,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具象體驗,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課堂氛圍活躍而有序。
課后,何玲老師闡述了教學設計思路與課后反思,聽課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達成”“課堂互動效果”“重難點突破方法”等維度展開深入研討。吳雅雯副校長充分肯定了課堂中“生活情境與數學知識相結合”的亮點,同時建議在“余數意義拓展”環節增加生活化案例。師傅湯璐璐老師指出,本堂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做中學、學中悟”的教學理念。
付明敏老師執教的《不同的天氣》一課中,以“學生生活經驗”為起點,精準落實2022版科學課標“地球系統——天氣和氣候”的核心要求。探索環節中“天氣猜猜看”游戲設計巧妙,讓學生在表演、猜測中直觀感受晴、陰、雨、風等常見天氣的典型特征。同時通過設計小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與分析歸納能力。拓展環節引入竺可楨科學家的故事,潛移默化傳遞“堅持不懈、關注自然”的科學精神,完美契合課標“激發對自然的好奇心和科學探究熱情”的素養要求,讓學生在榜樣引領下樹立“認真觀察、持續記錄”的科學態度。

課后,科學組對這堂公開課進行了深入研討,師傅陳雅玲老師指出本堂課滲透了科學探究、科學精神與責任意識的素養培育,教學設計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同時也指出評價方式應該多元化,落實課標“多元評價促進素養提升”的要求。楊敬老師也指出可深入探究“雪”這一常見天氣,幫助構建全面、系統的天氣概念,為后續三年級學習“降水類型”等知識作鋪墊。

袁德燕老師執教的《中華民族一家親》一課中,采用講授、討論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設計“民族風情展示”活動,讓學生分組代表不同民族,展示本民族的特色節日、美食、服飾等,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體驗不同民族的文化。同時結合實際案例,闡述民族團結對于國家穩定和民族發展的意義。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培養民族自豪感。
課后,聽課教師立即開展評課研討,導師從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氛圍營造等方面進行細致點評,既肯定了袁德燕老師在教學設計、課堂把控上的亮點,也針對教學細節提出了具體改進建議,分享教學經驗與思考。袁老師認真聆聽、詳細記錄,表示將把研討中的寶貴建議融入后續教學,不斷打磨教學技能。

此次公開課活動既是“青藍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展示,也是新教師交流學習、提升自我的重要平臺。合肥市南門小學湖畔花園分校將持續深化“青藍工程”建設,通過常態化聽課評課、教學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為新教師成長搭建階梯,助力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為教學骨干,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何玲)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