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包海玲以十三載職教耕耘,詮釋了新時代“雙師型”教師的深度與溫度。從手寫教案中的初心誓言,到全國技能大賽的冠軍獎杯;從《復盤手冊》的細致沉淀,到世界舞臺上的金牌突破——她以“學透、練熟、想明白”的工匠精神,將BIM技術轉化為育人力量,更將產教融合推向深處。她不僅是技能傳承者,更是創新引路人,用行動證明:職業教育,是點亮學生職業人生的火種,是強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包海玲:以技育人鑄匠心
在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的BIM實訓中心,包海玲時而俯身指導學生調整建模參數,時而與團隊研討行業最新技術標準,時而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教學反思。
她是該校副教授、省級高級“雙師型”教師,更是學生眼中“能把復雜技術講透”的引路人、行業認可的“技能專家”。從2012年初登講臺至今,十三年間,她以“師德為基、匠技為要”,從攻克BIM技術教學難題到帶領學生摘得世界賽事金獎,從扎根課堂教學到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用堅守與創新書寫著新時代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育人答卷,先后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安徽省優秀教師”等稱號。
手寫教案上的第一行字
2012年秋天,包海玲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走上講臺。她在教案上工整地手寫著一行字:“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是底氣,師德是根基。”這成為她13年從教生涯始終恪守的準則。
這13年恰逢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從學科導向到職業導向,從傳統教學到數字賦能,每一次變革都意味著“重新學做老師”。
包海玲始終主動迎變、積極求新。2017年,該校籌建建設項目信息化管理專業,引入當時尚屬新鮮的BIM技術。面對教材匱乏、師資短缺的困難,她毅然加入攻堅組,自費參加培訓、查閱外文資料、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最終帶領學生迅速適應行業需求。有企業評價:“包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上手就能做項目。”
“好老師不僅要課講得好、分數考得高,更應成為‘雙師’——既是傳授技能的‘師傅’,也是培育品德的‘導師’,同時還要做永遠的‘學習者’”。她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匠德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同時不忘塑造學生的品德人格,努力培養“技能過硬、德行端正”的高素質人才。
復盤再練 技能沒有捷徑
2021年12月,包海玲代表我省參加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賽項總決賽,歷經四小時高強度角逐,最終奪得全國職工組冠軍。被問及成功秘訣,她笑稱靠的是“笨辦法”:學透、練熟、想明白。
她不僅掌握軟件操作,更深入理解BIM技術全生命周期的底層邏輯。獲得全國冠軍后,她第一時間將競賽技巧和經驗融入教學,開設分享會,告訴學生:“技能沒有捷徑,就是‘思考+練習’。”
她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復盤手冊》,密密麻麻記錄實操疏漏、技術趨勢和失誤反思。“光練不思考是蠻干,光想不練是空想”。她始終堅持“練完復盤,復盤再練”。學生尚浩東曾在碰撞檢查環節屢屢失分,包海玲幫助他總結規律,最終尚浩東在全國總決賽中該環節獲滿分。他說:“包老師教給我的是持續進步的方法。”
面對技術快速迭代,包海玲注重前瞻規劃,2024年獲批省級人才項目,赴東南大學做訪問學者。她始終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同時把持續學習的精神感染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她指導的學生團隊多次在全國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佳績,2020年首獲全國總冠軍,2024年10月更帶隊奪得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金獎。
自2022年省級“包海玲技術技能型大師工作室”成立以來,她指導學生獲省部級以上BIM應用大賽獎項30余項,培養出一批獲得“國家獎學金”“安徽省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活素材”中的融合創新
2023年,包海玲擔任安徽省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職業技能競賽裁判,不僅嚴謹執裁,更主動撰寫賽事總結報告,被省住建廳采納。她借助裁判身份廣泛吸收行業最新技術和人才需求,將其轉化為教學中的“活素材”。
包海玲的辦公室內存放著多本“專家聘書”和專利證書,見證著她從“課堂教師”到“行業智囊”的跨越。她積極走出校園,對接行業、服務企業,再將資源與經驗反哺教學,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包海玲引導學生立足實際、聚焦痛點開展創新,最終她指導的創新創業項目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銅獎。她說:“創新不是發明新東西,而是用技能解決問題。”
迄今,她帶領學生獲BIM相關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5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銅獎1次、省級金獎1次、銀獎5次。許多畢業生攜創新思維步入行業,成立BIM小組或技術服務工作室,真正實現了“技能創業”。
如今的包海玲,依然日復一日奔波在教室與實訓基地之間。她始終堅持做一名“讓學生信服、讓黨放心”的教師。她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在BIM實訓中心帶頭加班輔導學生。2024年,她再獲“全國水利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優秀教師”稱號,并積極參與“勞模工匠進校園”宣講活動,以自身經歷激勵更多職教師生。
點評
以匠心致初心 以擔當赴使命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干校校長 楊 冰
包海玲是新時代我校教師隊伍踐行“躬耕教壇、強國有我”使命擔當的生動縮影和優秀代表。通過對她事跡的深入了解,我們深受感動,也備感自豪。
包海玲從教十三年來,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她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用心、用情、用愛滋養學生心靈,展現了黨員教師的政治本色和崇高品格,完美詮釋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內涵。
只有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國家與時代的大局,將教書育人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她的先進事跡,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要求的生動回應。希望全校教師以她為榜樣,見賢思齊,牢記囑托,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扎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為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沈思佳、通訊員李思文)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