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在學生心中播下“技能夢想”的種子,他把工廠建在校內,把企業技能大師請入課堂,讓學生在校就能領略技能大師的風采,一點點地幫助學生校準人生坐標;為夯實學生技能成才的基礎,他一心撲在教學上,通過訂單班、學徒制、現場工程師等多種培養模式,助力學生畢業即就業;為促進東西部協同發展,他依托“智慧樹”在線平臺,同步開展多門課程理論教學和實操教學,用一根網線,實現優質教學資源跨區域共享......他,就是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汽車與軌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院長王愛國。
王愛國:躬耕職教 矢志培育“大國工匠”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是一年迎新時。看著校園里一張張青澀的臉龐,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汽車與軌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院長王愛國既有歡喜,又有壓力。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家長們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是認可,是信任。我們當老師的,得對他們負責,教他們真本領,讓他們歡歡喜喜走進學校,踏踏實實走入社會。”王愛國說。
自2006年踏入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來,王愛國十幾年如一日從事汽車專業教學,把勤勞智慧的汗水灑在三尺講臺。嚴謹求實,勤奮刻苦,是他的精神寫照。他牢記黨的宗旨,時時處處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心撲在職教事業上。
建立職業自信 播下“技能報國”的種子
懷揣著教書育人的理想,王愛國踏上了夢想中的三尺講臺。但是,現實與想象有著較大差別。“部分來職業院校求學的學生,會因為高考失利變得不自信,加上自身對職業教育地位和價值的認知不夠,漸漸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出現了學習懈怠等現象。”王愛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決定先從“意識”入手,幫助學生增強職業自信,在學生心中播下“技能夢想”的種子。他采用了一系列策略,引導職業院校學生樹立“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的價值觀。他積極地尋找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把工廠建在校內,把企業技能大師請入課堂,讓學生在校就能領略技能大師的風采;他積極聯系優秀畢業學子,回母校開展“校友BOSS講堂”,分享他們的成功案例和寶貴經驗;他推進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協同管理、齊抓并進的機制,通過專業課教師教導、輔導員引導、心理咨詢師疏導,多渠道、全方位參與,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積極地調整心態,做到自我接納;他及時地將職教理念分享給學生,告訴他們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同等重要,在大國工匠的時代背景下,苦練技能,職業院校學生同樣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此外,王愛國還注重帶領團隊挖掘、發揮各門課程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讓學生認可自己的專業,增強職業自信,這僅僅是第一步。我們還要通過課程思政‘保駕護航’,讓他們錨定‘技能報國、技能強國’的努力方向。”王愛國說。
推進職教改革 夯實學生“傍身之技”
剛剛過去的暑假,王愛國每天都在忙碌著,要么在企業車間,手把手帶實習生;要么在走訪企業,對接產業需求......“實踐技能是我們高職院校學生的‘傍身之技’,我們只有擁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才能受到用人單位歡迎。”一心撲在教學上的王愛國,三句話不離自己的學生,時時刻刻都想著為學生們創造好的學習平臺和環境,為他們技能成才夯實基礎。
從教以來,王愛國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帶領團隊根據企業崗位技能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與集瑞聯合重工、奇瑞汽車等十多家大中型汽車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其中汽車制造專業入選教育部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通過塑造“校企雙主體育人、工學交替聯合培養”的教學理念,促使學生(徒)崗位技能顯著提升。此外,他根據汽車專業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創新實踐“教室和車間結合、教師和企業技師結合、學生和準員工結合”的模式,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錘煉學生專業技能。
教學之余,他帶領團隊成員一起,制訂指導學生計劃表,利用周末、晚上、節假日等時間,無償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對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生,組建大賽班、精英班等,開放實訓室,演示并指導他們進行實踐技能培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常到晚上10點多,學生才依依不舍離開實訓室。經過刻苦訓練,所帶學生在各類技能大賽摘金奪銀,連續十二屆獲得安徽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汽車維修技術”一等獎,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等省級比賽中也多次獲獎,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中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7項。對喜歡創新的學生,引導并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目前師生聯合申報專利近200項,榮獲創新創業類大賽全國一等獎(含金獎)4項、二等獎(含銀獎)16項,省級一等獎32項;對喜歡學習理論的學生,鼓勵他們繼續深造,十余年來,一批批學生完成專升本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有的甚至攻讀博士學位。
堅持傳幫帶 薪火相傳育“大國工匠”
培養學生離不開教師團隊,作為全國第二批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負責人,王愛國帶領教師潛心鉆研汽車技術知識點和技能點,白天上課,晚上鉆研,體現了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匠人精神”,弘揚“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愛崗敬業,奉獻為先”的安徽機電汽車精神。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遠”。團隊中既有50多歲的企業高級工程師,也有剛剛畢業的20多歲年輕小伙。為幫助每一位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從如何更好地講課,到怎樣開展教學科研項目,再到如何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王愛國始終傾囊相授,毫無保留。在他的影響下,教師團隊傳幫帶,形成技能傳承的良好氛圍,打造了團隊的獨特優勢,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驕人成績,特別是在參加的汽車維修項目技能大賽中,省賽和國賽成績在安徽省同類專業均排名第一。
同時他又提出:職業技能大賽應當惠及每個學生,校內技能大賽要成為全員化參賽的平臺。在他的帶領下,教師團隊構建“全員化”職業技能比賽體系,面向全體學生推出技能大賽人才選拔制度,做到“年年有比賽、班班有參與、層層有榜樣”。近五年以來,校級技能大賽參賽人數達500人/年,大賽組織項目多、規模大、范圍廣,提升了比賽的普適性和參與度,教師團隊無償指導學生開展技能訓練,幫助學生樹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人才觀。
星光不負趕路人。學院高標準培養出的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總能在崗位上快速成長為技術骨干和技術能手。如2010屆畢業生劉飛,先后獲“全國技術能手”“安徽省勞動模范”等稱號,被業內稱為合力叉車的“技術神醫”。2017屆畢業生徐本盛,在2018年“全國第五屆汽車裝調工職業技能競賽”中,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獲“全國十大操作技術能手”稱號。2020屆畢業生楊名昭,于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斬獲“汽車檢測與維修”賽項一等獎。
執教生涯中,王愛國先后獲評“第八屆全國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杰出教師獎”“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安徽省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全國機械行業服務先進制造專業領軍人才”“2019年全國‘雙師’個人成長典型案例”等。
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今后,王愛國將持續深耕職業教育,以創新之姿,回應時代對高技能人才的呼喚,為學子鋪就一條通往高質量就業與創業的成功之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王愛國(中)在產業車間授課
點評
匠心筑夢 為制造強國貢獻職教力量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段賢勇
王愛國深耕職業教育已近二十年,始終將家國情懷融入到“職教報國”的生動實踐之中。他秉持“以生為本、精準育人”理念,緊扣行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系統構建分層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指導學生在國家及省級技能與創新競賽中屢獲大獎。
面對產業變革,王愛國前瞻布局,主持建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打造國家級教學團隊,開發多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構建貼合崗位需求的課程與實訓體系。所在學院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個人榮獲多項國字號、省級重要榮譽。
王愛國以卓越的專業素養和無私的奉獻精神,生動詮釋了新時代職教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是職業教育領域當之無愧的楷模。
(通訊員田榮、記者程榕娟)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