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英國實驗室到江淮田壟,李培金的選擇里,藏著農業科研者最樸素的堅守。放棄優渥條件深耕抗蟲研究,把實驗室搬進大田,讓論文結出糧穗,他用腳步丈量土地,以初心培育種子。在“卡脖子”難題前迎難而上,在實驗室與田間地頭間詮釋擔當,這份把根扎在祖國大地上的執著,正是對科技報國最生動的注腳。
李培金:尋找對抗蟲害的“中國答案”
在安徽農業大學生物科技樓四樓的實驗室里,晚上10點燈火依然通明。李培金教授正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有的在觀察苗情,有的在記錄數據,有的在低聲討論......這樣的場景,對于2015年從英國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回國的他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從英國實驗室到安徽試驗田
2007年,李培金遠赴英國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從事植物春化響應機制的研究,在國際頂尖團隊中積累了深厚的學術功底。八年后,他作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并不“明智”的決定——放棄海外優厚的科研條件和待遇,毅然回到祖國?!皩嶒炇译m好,但終究不是自己的根。我的事業應當扎根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李培金說。
2015年,李培金以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身份,回到母校安徽農業大學。等待他的不僅是熟悉的校園,更是一個關鍵抉擇:是延續已有深厚積累的基礎研究方向,還是轉向更貼近國情和農業急需的應用領域?“科研不應是空中樓閣,尤其是農業科研,必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最終,他堅定轉向,以玉米抗逆調控和遺傳育種作為新的主攻方向。
轉型意味著從零開始。他從搭建實驗室、組建團隊,到深入田間篩選材料、設計試驗,每一項工作都親力親為。那段時間,他每天早上7點多就來到辦公室,晚上10點多才離開,周末時間也幾乎全部投入科研。他帶著研究生們一遍遍跑試驗田、一遍遍調整方案,在實驗室和田野之間不斷往返,常常一抬頭,已是夕陽西下。
2017年寒假前夕,正值一項關鍵課題攻關階段。因連續高強度工作,李培金在實驗室突然暈倒。眾人勸他立即休息就醫,他卻堅持等關鍵數據出爐、實驗告一段落才接受治療。病情稍穩,他又冒著嚴寒和大雪準時出現在學術年會現場,以驚人的毅力完成報告,令師生動容。
從英國的實驗室到安徽的田間地頭,變的是科研戰場,不變的是他科技報國、服務“三農”的初心。而這一切,離不開他背后那一支同樣充滿理想與韌勁的團隊。
科研路上的再出發
“抗蟲研究屬于國家重大需求,不論多難,這條路都得走下去”。玉米在整個生長周期中都會面臨嚴重蟲害問題,如螟蟲和蚜蟲等。在造成直接傷害的同時,蟲害對玉米發育也存在顯著影響,會導致花期提前和雌雄不協調等問題。李培金帶領團隊針對這一難題展開了攻堅。李培金常和學生們說,在抗蟲基因和產品方面,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還很少,大部分都來源于國外公司。“我國不能受制于人,一定要找到打破國外壟斷的辦法”。
誘變,田間找材料,驗證確認;找基因,精細定位;開展克隆,解析機理機制......李培金的團隊在這樣的循環中來回探索。一次,合肥突降暴雨,擔心試驗田里玉米苗受澇,學生們趕到田里時,發現李培金已提前趕到,正蹲在玉米地里仔細查看苗情。
“玉米苗期最怕水澇,這些珍貴的抗性材料一旦受損,損失難以估量?!崩钆嘟鹫f。還有一次,他帶學生去海南的實驗田篩選突變體,剛下飛機就發高燒,但他依然堅持在三四十攝氏度的高溫下工作,直到又一批新的實驗材料被掛上標志牌。
幾年來,李培金帶著學生的足跡遍布海南、合肥、宿州、金寨等南北多個地區。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成功克隆了RPX1、PEN1和LG1等重要抗蟲基因,成功分離鑒定出殺蟲活性物質DMNT,并開發了殺蟲能力顯著增強的化學改性化合物。
學生就像一粒種子
在李培金看來,高校工作者既要做好科研,也要育好人?!皩W生們就像一粒粒種子,必須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才能茁壯成長”。
他注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卓越人才培育新路徑。從實驗室建立第一個學生走進課題組以來,他就和每一位研究生建立密切聯系,堅持利用每周例會、“頭腦風暴”和“One-to-one talk”等多種形式,面對面傳授科學知識和研究方法。
“除了提高學生們對科研的興趣,老師還要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擁有良好的品格?!崩钆嘟鹜ㄟ^定期面對面談心、分享勵志電影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治學作風和創新意識。
博士研究生王云鶴選擇了一個難度極大但非常有意義的課題,但在困難面前多次想打“退堂鼓”。李培金和他一起觀看勵志電影、讀名人故事,告訴他“科研沒有坦途,堅持就是勝利”。為了取得第一手實驗證據,師生常常工作到深夜,實驗室里不熄的燈光成了同學們口中的“標桿”。
經過不知多少次的嘗試和失敗,他們最終破解了植物為何開花的奧秘。當王云鶴拿到《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的接收函時,眼里飽含著激動的淚花——這是該校植物學領域在該期刊的歷史性突破。后來,他榮獲安徽省優秀畢業生和安徽省優秀博士論文表彰,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后。
讓論文結出飽滿果實
李培金帶領團隊針對我省玉米產業發展面臨的抗逆性差、優良種質資源缺乏等核心問題,開展了生育期調控、耐高溫和抗蟲等科研攻關,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團隊克隆了植物花期調控關鍵基因SSF,解析了其作用機制;定位了玉米生育期耐高溫關鍵遺傳位點;克隆了植物抗蟲基因PEN1,解析了抗蟲化合物DMNT及其作用機制。這些成果為玉米分子育種提供了寶貴基因資源。
在聚焦基礎研究的同時,團隊積極開展應用研究,與合肥豐樂種業公司和安徽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不斷拓展實驗室研究成果的轉化和適用范圍,創制了一批抗逆抗蟲作物新種質,成功培育豐樂770和戰玉211兩個玉米國家審定新品種。
“堅持立德樹人,潛心科學研究,服務農業綠色發展,助力國家科技振興,這是每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終身追求。”這是李培金的初心,也是他長期以來矢志不渝的堅守。
如今,他依然每天早出晚歸,奔波在實驗室和試驗田之間。在他看來,農業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就是“不怕失敗”。“從事學術研究,就是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盡管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也許辛苦數年,可能得到的是一個失敗的結果。但只要方向正確,國家有需求,就要堅持走下去”。
望著試驗田里長勢喜人的玉米苗,李培金說:“我國農業科技還有很多‘卡脖子’問題需要解決,我們這代人要做的,就是為后續研究打好地基。雖然辛苦,但值得。”
李培金(左一)指導研究生觀察玉米長勢與抗逆性
李培金(二排右二)與所帶研究生合影
點評
以科教之筆書寫愛國報國篇章
□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 夏利明
李培金作為黨員教師的優秀代表,政治堅定、追求進步,10年前毅然回國投身農業科研,主動申請入黨,體現了一名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他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科技攻關和教書育人的實際行動中,面向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需求,潛心鉆研,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尚的師德師風傾心培養強農興農人才,將科研成果反哺教學,深受學生愛戴。
他的事跡生動詮釋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統一,展現了共產黨員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優秀品格。
(記者 黃 慧)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