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偉
暑期培訓是“任務式充電”,還是真正成為教師成長的“加油站”?一線教師需要的是能解決教學痛點、對接實踐需求的“實戰課”。面對一線教師的真實呼喚,肥東縣教師進修學校積極求變,努力從傳統“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
需求導向,變“配給制”為“點單制”:告別“閉門造車”,前置調研先行,通過問卷、訪談、座談等方式,精準把脈教師需求“底數”,將問題轉化為培訓主題;職能科室精研細磨方案,把“聽了就能用”作為核心取向,精心烹制“課程菜單”,精選“專家清單”。縣級學科培訓直擊熱點,將呼聲最高的“作業優化設計”“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數字化教學工具實操”等列為重點項目,變“我們有什么就培訓什么”為“教師需要什么,我們就精準投送什么”。
內容革新,化“理論空轉”為“實踐落地”:培訓內容設計努力貼近課堂實戰,“訓后+”延伸行動已成常態。如實施“新課標理念落地”“低年級語文整本閱讀”等培訓,摒棄了單純的專家解讀,轉而聚焦縣域內優秀教師的真實課例和課題團隊,帶領參訓教師一同深入剖析、集體研磨、現場重構,實現“一堂好課催生另一堂好課”“一個課題激活一批教師輻射一片區域”。
形式創新,破“單向灌輸”立“多維互動”:培訓形式日益多元。除傳統講座外,工作坊式深度研討、任務驅動式小組合作、基于真實問題的“微課題”研究、線上線下的混合研修等模式“百花齊放”;更借力省外資源,先后組織江西省百名地理骨干教師進入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東實驗學校,河北省百名物理骨干教師進入肥東縣第三中學,開展跨省“同課異構擂臺賽”,讓教師在省際研訓中“做中學、研中悟、賽中共進”。
資源整合,促“單兵作戰”成“協同共進”:著力盤活本土優質資源。組建由本地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員構成的“土專家”團隊,推出《肥東縣校本培訓課程資源庫》,首批入庫專家40余人,一批“種子”課程已“破土而出”,邁向更廣闊的空間——如陶愛翠“在場思政”、宋偉“家校偶發矛盾化解”等已列入安徽省國培計劃優質課程。依托校本培訓,構建縣域內“教共體”“研共體”,推動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城區學校與鄉鎮學校融合發展,攜手共進;依托線上平臺,打造“暑期研修資源庫”和“永不落幕的教研社區”,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與成果長效輻射。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