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新機制
□滁州學院 胡 娜 徐世平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滁州學院團委以大格局、多主體、青年化的方式,通過沉浸式“感”、朋輩式“闡”、對話式“侃”、田間地頭“探”,創新“立其志·傳其聲·貼其心·促其行”的高校共青團“四維一體”思想引領機制,用融入青年圈層的方式鑄魂育人,打造思政育人新高地。
一、案例背景
2024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共建高校“大思政”體系 推動高校共青團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共青團全面參與大思政的重點任務。近年來,滁州學院團委積極打造“蔚園紅話筒”“青年茶話會”“行走的思政課”等品牌活動,以藝術思政立青年志、朋輩宣講傳青年聲、深度對話貼青年心、社會課堂促青年行,“四維一體”創新思想引領機制,更好發揮高校共青團融入式立德樹人的協同效應。
二、做法成效
(一)音樂思政課:藝術思政共情共鳴
1.抓住關鍵時間節點。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重大紀念活動和重要時間節點,舉辦音樂思政課,引導師生深切感受歷史性變革和成就。
2.強化沉浸式學習體驗。持續探索“大思政課+”創新模式,以“藝術+思政”沉浸式課堂講述中國夢、改革開放等光輝故事,為6000多名新生上好“思政第一課”。
3.注重線上線下齊發力。推動思政教育與互聯網有機結合,線下展演的同時,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實現立體生動的全媒體傳播,社會效果較好。
(二)“蔚園紅話筒”:大學生宣講入腦入心
1.選育結合,抓好隊伍建設。嚴格成員選拔,從優秀學生黨員、團學骨干中遴選優秀學生組建大學生宣講團。組建導師隊伍,邀請優秀思政課教師結對指導,把關內容,傳授技巧,做到“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導向鮮明,精選宣講內容。把黨的創新理論作為第一主題,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等,明確宣講主題和內容,用身邊朋輩鮮活故事傳達深意,引導青年學子明確“我們該怎么做”。
3.拓展場域,創新載體形式。創新線下互動式,校級舉辦示范宣講,深入二級學院全覆蓋宣講,走進“青馬”課堂專題宣講。展播線上云宣講,錄制微宣講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讓黨的創新理論生動廣泛傳播開來。
(三)“青年茶話會”:青春思政課有聲有色
1.朋輩式榜樣引領。邀請青年先進典型擔任主講人,分享學業發展、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親身經歷,構建可復制的成長范本,形成以老帶新、互學共進的良性循環。
2.開放式交流互動。設置交流互動環節,鼓勵學生就學業困惑、職業選擇等問題自由發聲,開放式交流催生“朋輩互助小組”,切實增強青年群體的互動黏性與解決問題能力。
3.專業化賦能成效。專業教師全程參與,總結升華討論內容,通過案例剖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以“科研報國”為例,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相結合等,將思政元素融入成長指導。
(四)“行走的思政課”:社會實踐如火如荼
1.繼承師范傳統,開展支教服務。組建“樂知學堂”“蒲公英支教團”“岳西支教團”等團隊深入基層開展支教活動。校團委與團明光市委結對共建,打造“團聚青春·筑夢童行”社會實踐項目品牌,14個二級學院團委組建實踐團隊赴16個鄉鎮開展暑期支教。
2.聯動專業發展,促進學以致用。立足學校應用型辦學定位,以碩點創建、“雙一流”建設為契機,組建“直播助農”“智控播撒鄉村行”等實踐團深入田間地頭、廠礦企業,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3.浸潤思政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聚焦思政文化,開展理論普及宣講、紅色參觀尋訪、中華文化探索、傳統文化發展等活動,組建“抗戰老兵尋訪”“非遺共傳承”等實踐團,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發展。
三、探討啟示
1.吸納多元主體,以藝術思政“立青年志”。共青團要主動吸納專職團干、思政課教師、藝術教師等多元主體,持續打造音樂思政課品牌活動,以沉浸式演繹引領青年樹立遠大志向。
2.實現轉換話語,以朋輩宣講“傳青年聲”。共青團要講究青年話術方式,建立大學生宣講團開展朋輩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與青年零距離接觸。
3.促進雙向互動,以深度對話“貼青年心”。共青團思想引領要關注青年內心需求,以“青年成長茶話會”為載體,與青年平等對話,以互動方式激活學生。
4.拓寬空間延展,以社會課堂“促青年行”。共青團要突破時空限制,將思想引領工作由校內拓展到生動的社會生活之中,打造“知行·蔚園”社會實踐品牌。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