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安徽建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陳紅星 蔡 弘
當下,我國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變革,一部分青年群體在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沖擊下,通過從事新業態勞動以緩解就業壓力,重新尋找扎根城市的路徑。然而,社會分工的細化也為青年新就業群體帶來身份認定模糊、工作條件難以保障、職業晉升缺乏渠道等發展困境。如何為青年新就業群體兜好底、指好路、安好家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權益有盾,使青年新就業群體“接單無憂、維權有門”。相較于傳統行業,青年新就業群體所從事的行業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特征。而傳統社會保障體系的設計邏輯,更多是基于穩定的勞動關系、固定的工作場所和長期且穩定的雇傭模式,這與青年新就業群體“平臺接單、靈活服務”的工作模式存在一定差異。首先,要盡力補齊制度短板,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條例》的出臺。其次,要健全新就業群體勞動權益保障機制、提高青年新就業群體社會保險覆蓋面。同時,允許青年以個人身份在常住地參保,繳費基數與接單收入掛鉤,解決跨平臺、跨城市斷保難題,把青年新就業群體的勞動權益保障從“紙面權利”變成“觸手可及的安全感”。
職路有梯,使青年新就業群體“成長可期、晉升有望”。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的背后,隱藏著技能極化、去技能化等風險,使勞動控制變得愈加容易、普遍,同時也使得勞動者的可替代性增強。這就需要建立青年新就業群體技能提升、職業培訓的體制機制。首先,由政府部門聯合平臺企業和相關部門,針對青年新就業群體建立相應的技能提升、職業培訓、職業生涯規劃等體制機制。其次,引導青年樹立積極的就業價值觀,倡導青年新就業群體終身學習的理念,一技之長做精、多種技能傍身才能夠使其更好地適應新業態發展,并避免技能極化、去技能化對青年未來職業發展的不良影響。
社會有家,使青年新就業群體“落腳安心、融入無距”。當前,青年新就業群體普遍存在落戶難、租住貴的問題。這種“落腳難”的現狀,在影響著他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成為了他們融入城市的第一道關卡。首先,要密切關注青年新就業群體的實際需求,建設各種形式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其次,社交媒體要加大對青年新就業群體的正面宣傳,使社會民眾對該群體的職業價值認知增加積極的一面,實現新就業群體從業者對自身的職業認可以及社會認可的強化。此外,企業平臺、黨群組織、社會力量要協同協作,堅持物質幫扶和人文關懷并重,把青年新就業群體凝聚起來,重新編織進城市共同體,讓他們真切體會到社會的尊重與溫度,使他們身安、心安。
讓青年有盼頭,城市才有奔頭。新就業群體不是臨時勞動力,而是數字時代的新型產業工人。要為他們兜好底,讓基本權益有保障、風險有兜底;要為他們指好路,拓寬發展通道,讓奮斗有方向、成長有路徑;要為他們安好家,完善社區服務與融入機制,讓城市有溫度、扎根有底氣。只有讓靈活就業真正成為勞動者的自主選擇而非被迫選擇,才能真正實現“人口紅利”向“治理紅利”的轉化,推動共同富裕落地生根。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