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池州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授 時國平
這個暑期,我指導學生楊朕完成了模擬高鐵項目,也對“青年如何‘智’造未來”這一問題有了一個最真切的答案:青年的智慧需要被看見、被信任、被支持。它并非遙不可及的宏大概念,而是源于一個大膽的想法、一個開放的實踐平臺和一次次在挫折中的不懈探索。
其一,作為教師,我們應秉持“學科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賽教融合”育人理念,為學生構建實踐平臺體系和專業實踐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素質。
作為地方應用型高校,池州學院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從政策與資金兩方面給予堅實支持。機電工程學院依托新蜂智能車社團和電子協會,為青年學子搭建起開放、協同的創新實踐平臺。社團由學校提供實踐資金、技能培訓和宏觀管理,吸引了來自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多個專業的學生。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充分利用平臺資源進行實踐鍛煉,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等科技競賽,為培養自身的綜合實踐創新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其二,我們全面開放實踐創新平臺,豐富學生第二課堂,引導、支持學生主動實踐和主動創新。
除了參與競賽外,我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興趣來自由選擇研究方向,制作一些有意義的科技作品。當楊朕向我提出搭建微縮高鐵的想法時,我立即表示支持并提供資金、平臺、場地和人力支持,讓他成立一個項目小組,進行人員分工。這一項目涵蓋電氣、電子、光學、機械與信息等多領域知識,實施復雜度高、工作量巨大。楊朕憑借在新蜂智能車社團四年積累的實踐基礎,主動拓展學習、踏實攻堅。遇到專業疑難點時,我們共同研討、逐步破解。從理論設計到實物實現,往往需經歷反復試錯與參數調整。尤其在受電弓等關鍵結構上,缺乏可參考的成熟方案,團隊只能自主摸索,甚至數次推倒重來。持續的實驗、不斷的修正,不僅考驗專業能力,更是對意志與體力的挑戰。在此期間,我也不斷通過往屆學生的真實成長案例,激勵他保持信心、堅守目標。
歷經近三個月的持續努力,微縮高鐵模型最終成功運行,基本實現了預設功能。這個過程,不僅是技術實踐的勝利,更是一段青年智慧、勇氣與韌性的生動詮釋。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