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近日,一幅描繪孟良崮戰役中“沂蒙紅嫂以身架橋”的畫作在網絡上引發廣泛共鳴。三十二名婦女在冰冷河水中以身為橋的畫面,穿越七十余載時光,依然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望著畫中那些堅定的身影,一個問題縈繞心頭: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這代青年該如何理解這種近乎本能的犧牲與奉獻?又該如何在屬于我們的青春賽道上,讓這份精神綻放新的光芒?
一、歷史深處:那夜那河那人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前夕的汶河畔,注定是個不眠之夜。沂南縣艾山鄉婦救會會長李桂芳接到一道十萬火急的命令:五小時內在汶河架起一座橋。沒有工程師,沒有建筑材料,只有三十二名普通農村婦女和她們拆下的家門木板。
她們走入春寒料峭的河水時,可曾想過這一刻將被歷史銘記?當戰士們踩著她們肩扛的門板急速通過時,有位大娘喊出了一句樸實卻振聾發聵的話:“別怕踩,踩著過去打勝仗!”這一刻,她們瘦弱的肩膀扛起的不只是幾塊門板,而是一個民族求解放、爭自由的希望。在這條特殊的“人橋”上,個體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交融。
二、精神密碼:平凡之軀的不凡選擇
這些年來,我反復思考:是什么讓這些普通婦女做出如此不普通的選擇?漸漸地我明白,這絕非一時沖動,而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千千萬萬普通人做出的自覺選擇。
她們中有的人可能不識字,卻懂得“沒有國哪有家”的道理;她們也許說不出的大道理,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家國一體的大義。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前線與后方沒有明確界限,每一個崗位都是戰場,每一次付出都關乎存亡。這些紅嫂們不是被歷史洪流裹挾的被動者,而是認清時代使命后,挺身而出的“主人翁”。
她們用行動證明:英雄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國家需要時,敢于站出來的普通人。
三、青春答卷:讓精神在新時代閃光
硝煙散盡,山河無恙,但“人橋”精神從未遠去。它化作一種基因,流淌在我們這代人的血液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該如何續寫這份精神傳承?
在我的身邊,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教室里,同學們為了解出一道難題反復探討;鄉村振興一線,朋友們參與“三下鄉”實踐活動服務基層;實驗室里,學長學姐為了一個數據結果,經歷多次失敗也不輕言放棄。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架橋”精神。
一位想要參加西部計劃的朋友說得好:“我們可能不需要像前輩那樣以身架橋,但我們要在自己崗位上做好新時代的‘橋墩’?!笔前?,從科技創新到鄉村振興,從文化建設到社會治理,每個領域都需要我們這樣的“橋墩”——扎實、可靠、能負重。
四、薪火相傳: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這一代人的“渡河”任務同樣艱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還有太多的“天塹”需要跨越: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共同富裕的道路探索......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汶河”。
我們要傳承的,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那種“國家需要就是我的選擇”的擔當。當科研攻關需要突破時,我們就做那個挑燈夜戰的探索者;當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時,我們就做那個扎根基層的建設者;當時代需要創新時,我們就做那個敢為人先的開拓者。
從沂蒙山區的“火線橋”到民族復興的“青春賽道”,精神的火炬已經傳遞到我們手中。讓我們以奮斗為舟,以擔當為槳,在新時代的洪流中,劃出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精彩航跡。當后人回望今天時,希望他們能夠說:那一代青年,沒有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作者 安徽科技學院財經學院學生 陶克寒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
